门前那条路(散文)

  【编者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回顾和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亲临石柱视察调研重要指示精神,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县新闻中心于今年8月12日起,面向全社会征集“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稿件。县新闻中心通过组织专家精心评选,共评选出成人、中学、小学三个组别优秀作品28篇。本网将陆续刊发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阮红松

    黄岭坡是个自然村落,十几户人家挤在山脚下。我家住在村东头,门口有条小路,弯弯曲曲出山,伸向一个叫斯家场的小集镇。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在斯家场,上学就走这条蚯蚓路。路窄,杂草丛生,牛走都会不小心垮坎。乡亲们赶集,肩挑背扛,将一条小路踏成白色。春夏时节,路边的田里会经常窜出蛇来,但大多是无毒的水蛇,不易伤人。

    小学快毕业那年,门前这条路成了公路。所谓公路,其实就是把以前的小路扩宽了而已。放学后,我开始爱在这条路上玩耍,其实是爱上了这条土公路。我在路上奔跑,就有了城里人的感觉。这么宽的路,在城里是可以通车的。

    那时,这条路上也有车了,只不过是手扶式拖拉机,还有板车、鸡公车。交公粮的时候队伍很长,板车和鸡公车的车轮在路上划出很深的痕迹,男人在前面拉,女人在后面推。孩子们只要碰到手扶式拖拉机,就发疯地追,发疯地爬。司机吓得拼命加速,使得拖拉机跑出一路黑烟。那时的孩子野,在拖拉机的货斗里爬上蹦下,像猴子。

    晴天很快活,雨天就遭罪了。烂泥水坑,我们上学不得不穿上花花绿绿的高筒胶鞋。那鞋踩进烂泥拔不出,也寻不着,孩子们还因此经常丢了高筒胶鞋而被家长打骂。更遭糕的是,孩子们偶尔还会摔成泥人,在学校面壁罚站……

    上中学就好了,公路变成了碎石路。有板车、拖拉机在上面蹦跶,路被辗平了,再也不怕雨天。车好走了,行人还是有点遭罪。赤脚在石子路上行走,经常会伤到脚。夏天,大人孩子没有一双好脚,有时脚板被石子划伤,有时脚趾被石子踢伤。记忆中,我经常在母亲的针线篮里找布片包脚上的伤口。如果伤得严重,就在村里找“赤脚”医生包伤口。乡下人打赤脚是常态,连医生也叫“赤脚”医生。

    女人呢,常抱怨鞋不耐穿,成天在纳鞋。成打的新鞋,几天就成了坏鞋,基本坏在鞋底。那时市面上已有了耐穿的解放鞋,胶底帆布面那种,可一般人家买不起。

    油渣路来得稍晚一些。最早感受这种路的,多是半大的孩子。新铺的油渣还没干,他们就迫不及待在路上面过瘾了。疯来跑去,赤脚板就黑乎乎的,用热水也洗不干净。

    最早在马路上跑的车,是一种叫“红七公”的摩托车,中国最早出产的一种两轮机动车。后来路上开始有了汽车,跑在乡村公路上很是新鲜。偶尔有一辆汽车路过,在田野上劳作的乡亲们就有了片刻的清闲——伸腰瞧会汽车,目送到汽车没了踪影,再继续劳作。

    水泥公路说来就来。乡亲们既惊喜又盲目,把漂亮的公路当成了自家稻场,晒谷、晒禾……将农家作物一股脑儿搬上了公路。有阵子还引发了交通事故,汽车在“晒场”上跑起火了。孩子们也将游戏场搬上了公路,打纸炮、弹弹珠……乱象亦是风景。黄昏时分到公路上遛弯儿,不再只是城里的风景——春夏时节,吃过晚饭后的乡亲们也会在门前的公路上溜达。

    随着家用小车的普及,小车像玩具一样在乡村公路上来来往往。黄岭坡到斯家场这条路,已成为了一条主干道,把好几个村子都串了起。我发现自己要记的地名越来越多,知道的风景也越来越多。一些不知名的偏远小山小河,名字开始生动……

    现在,我已人到中年,坐在门前回味那条路的风景,才发现路上车越来越多,走路的人越来越少了,连孩子们上学,也不在路上欢蹦乱跳,都坐车去了!

    (二等奖作品)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