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用一流环境解答开放的方程式

    内陆、开放、高地,当这三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日前,重庆用一场备受瞩目的大会、一份高质量的行动计划,给出了“如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这个发展方程式的解答步骤。

  放眼国内,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大潮正起,沿海发达省市开放的高招迭出,一些中西部省份也在异军突起。对于重庆来说,开放路上标兵渐远、追兵已近,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局面。这次出台的《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囊括了通道拓展、平台提升、口岸完善、主体培育、环境优化等“五大行动”,为重庆开放发展绘就了清晰的“施工图”,让人眼前一亮。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实施“五大行动”是一次全面发力,而优化开放环境正是当前需重点突破的地方。新一轮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这意味着,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只有把“像阳光和空气一样”的开放环境作为生命线,持续用力做出彩,才能吸引各类主体纷至沓来、留在重庆、在重庆发展得好。

  过去,企业判断一个地方投资环境好坏,主要看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力度有多大,现在则更关注营商环境。近年来,重庆就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一批含金量高的文件,释放出政策红利。就在前几天,重庆印发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实施方案,倒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从数据来看,2018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102.7亿美元,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超过6000家。这些数字充分彰显了重庆对外商的吸引力。

  但从整体看,企业和群众办事还有不少堵点、痛点。有企业家反映,一些在沿海发达地区能办、好办的事情,在重庆要么还不能办,要么办起来没那么方便,这显示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依然在路上。当下,重庆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应该把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作为努力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吹响政府大数据“集结号”,用改革的“加减法”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数效应。

  市场的活力和公平,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监管规则不透明,执法者自由裁量权太大,“新官不理旧账”,市场竞争就会混乱无序,甚至产生企业遇事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扭曲现象。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性门槛完全打破,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各地发展的经验都表明,一旦竞争是公平的、监管是公正的、市场是法治化的,就能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气财气。

  人们选择一座城市,可能有诸多理由,但好的人居环境是公约数。优化开放环境,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也是重要一环,这方面重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面对企业反映的外企高管招聘困难问题,该如何改革外籍人才引进管理制度?怎样用好宜居、房价等优势,让来到重庆的各类青年人才不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而是扎根下来?针对这些细微的痛点做好“微创手术”,把城市打造得更有品质和温度,重庆才会更加接近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

  1898年,英国人立德乐驾驶“利川”号轮船,叩开了重庆封闭的大门。重庆在屈辱和磨难中自强不息、走向世界,靠一路奋斗成长为我国内陆开放的重要窗口。抓住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用更加优质的环境吸引投资者,重庆收获的将是无限可能的未来。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