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斯全:
返乡创业“唤醒”土地 立农为农实现“双赢
郁郁葱葱的青菜头基地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初冬时节,走进黎场乡天湾村富家组,务工村民正忙着移栽青菜头苗,集中连片的青菜头基地,绿意盎然,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跃然眼前。
“很难想象,这里之前还是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撂荒地。”“是天湾村陶斯全返乡创业,‘唤醒’了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当地群众纷纷说道。
放弃丰厚收入,毅然返乡创业
“大家移栽青菜头苗时,行距和窝距一定要保持30厘米的距离,规范化移栽,才能确保青菜头高产。”在青菜头苗移栽现场,石柱县海吉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陶斯全一边和村民一起移栽青菜头苗,一边不停地叮嘱。
和村里其他外出务工村民一样,现年62岁的陶斯全曾在外地建筑市场打拼多年,凭借一股吃苦耐劳的韧劲,勤劳肯干的他后来从事建筑工程工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近年来,黎场乡深入实施“能人回归”工程,通过分类招引、精准服务,吸引外出创业能人回乡创业。
在黎场乡“回归线”牵引下,从小勤耕劳作,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陶斯全果断放弃承包建筑工程的丰厚收入,回到了生养他的老家。
“日趋荒芜的土地,留守老人无力耕种,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看着大片撂荒的土地心里难受……”选择回乡做一名“老农民”的陶斯全决心献智、献策、献力,围绕家乡的撂荒地做文章,将情怀和向往,化为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
流转撂荒土地,激活“沉睡”资源
“从返乡创业的第一天起,我就成了一名再次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陶斯全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返乡伊始,他便紧锣密鼓着手创业。
万事开头难。为流转富家组80多户村民的的530亩撂荒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农业产业,他一户一户拜访当地村民,虽然村子里都是熟人,大部分同意流转土地,但少数几位村民让他吃了“闭门羹”。
陶斯全并没气馁,他“三顾茅庐”,耐心地给大家算土地流转收入账、就近务工增收账、土地开发利用长远账,消除了最后几位村民的疑虑,土地流转难迎刃而解。
随后,陶斯全注册成立了石柱县海吉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两辆铲车、两辆爬山虎车、3台旋耕机、1辆农用车,大力开垦撂荒地,带着当地留守村民务工增收,开启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
一路走来,虽然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陶斯全毫不气馁,一如既往投身在家乡的热土上,闯出了“红薯+青菜头”“花生南瓜+青菜头”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探索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双收”
“我流转的530亩土地在今冬全部种上了青菜头苗,再过一个月,这里将披上‘绿被’。春节前就要收割青菜头,总产量大约有700吨,短短3个月时间,可收入40万元左右。”看着眼前被充分利用起来的一块块土地,陶斯全信心满满。
春夏季种植红薯、花生南瓜等农作物,采收后利用冬闲地种植青菜头,陶斯全通过“一地双产”轮作,推动了“一地双收”,将昔日的撂荒地打造成了“增收田”。
秉持着“回乡创业,带动一方”理念,陶斯全在实现创业梦的同时,还曾在疫情期间为重庆主城市民捐赠蔬菜10吨,更不忘带动乡亲们务工增收。
产业发展以来,整理土地、培育幼苗、移栽管护、采收搬运等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当地留守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岗位。
“我们荒着的土地,被陶斯全承包后利用起来了,农闲时还能到他这里务工挣钱,这是多好的事嘛!”年过花甲的务工村民谭亚兰,为在家门口务工增收感到开心。
“我公司每年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12万元,支付务工村民工资20万元以上。”陶斯全说,产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促进村民增收的“新源泉”,实现了经营主体和群众“双创收”和“双赢”的局面。
路虽远,行则将至。“回乡创业,既要立农,又要为民,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奋斗目标。有好的政策引领,有乡亲们的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做强乡村产业。”展望未来,陶斯全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