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满:一颗匠心三十载 模型亮相全国展

记者 隆太良 钟思佳 通讯员 隆维娜 文/图

初冬,高海拔山区寒意渐浓。在金竹乡建设村的一个木工坊里,年过五旬的邹国满熟练地操控着手中的推刨。随着“刷、刷、刷”的声响,木屑花飘落一地,凹凸不平的木板顿时变得光滑起来。

30多年来,邹国满沉浸在传统木工技艺中默默耕耘,曾获得石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三等奖。今年10月下旬,其精心制作的土家族吊脚楼模型,代表重庆市参加了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决赛期间的古建筑展示交流活动。其精湛的工艺、别致的造型,受到专家和客商的一致好评。

30多年坚守书写“木工梦”

“我的木工生涯就是从摸索这些推刨、凿子、斧头、锯子、墨斗开始的,这些工具见证了我的木工生涯。”指着桌子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家当”,回忆起多年来从事木工工作的点滴,邹国满感慨道。

邹国满的父亲是一名木匠,经常为当地群众修建土家吊脚楼。邹国满从小受父亲影响,对木工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空闲的时候,他便找来一些木材,用父亲的工具自己捣鼓起来。

初中时的一个暑假,邹国满在父亲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一张方桌的制作。自此,他的“艺术之窗”也被开启了。

初中毕业后,邹国满向父亲和其他前辈请教,认真观摩学习研究传统木工榫卯工艺,陆续做出了圆桌、凳箱、立柜等家具,并跟随父亲和前辈在附近乡镇修房造屋、制造家具,这为他的木工技艺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家后,由于木工市场低迷,邹国满曾外出务工,短暂从事过木工以外的工作,但心中的“木工梦”始终没有放弃。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修房造屋的人渐渐多起来,邹国满回到老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专注于用榫卯工艺修建土家族吊脚楼。日积月累,他凭借娴熟的木工技艺,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

匠心传承土家“非遗”技艺

不用一钉一铆的土家族吊脚楼,是用榫卯工艺和穿斗方法建成的干栏式建筑。其建造技艺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被专家学者称为古建筑的“活化石”。

2011年5月,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加增强了邹国满弘扬这一“非遗”技艺的信心和决心。

“榫卯工艺,是我国传统木制建筑工艺的灵魂。对很多人来说,这一工艺听起来就是一个锯、砍、削、刨的粗活,真正懂得门道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精细与奥妙。”邹国满说,木构件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借助锯、凿、锉、斧、刨等传统工具,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料可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利用榫卯工艺打造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能使用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功夫来自多年积累。从15岁成为“小木匠”,到中年后的“大木匠”“掌墨师”,声名鹊起的邹国满开始走南闯北,开启了一段精彩人生。他先后应邀参与了四川省宜宾市南溪朱德故居、四川省内江市重隆镇古影楼以及中益乡全家院子、金铃乡“月上金铃·月下风情”民俗风情街等工程的修缮和建造工作。这些工程均采用榫卯工艺,既大气磅礴,又古朴典雅。他在木门、木窗上配以栩栩如生的梅、兰、竹、菊等雕花,被同行业的师傅誉为“能工巧匠”。

建造吊脚楼模型亮相全国展

10月27日,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在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邹国满制作的三楼一底、三合院结构的土家族吊脚楼模型,代表重庆市参加了古建筑展示交流活动,受到专家和参展客商的青睐。

本届大赛是首次面向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举办的国家一类赛。经过层层筛选,今年9月中旬,县住房城乡建委通知邹国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古建筑展示交流活动。接到通知后,他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土家族吊脚楼模型的制作,历时1个月。

参展的吊脚楼模型长1.8米、宽1.5米、高1.2米,全部采用当地优质木料,盖的是中仿小青瓦,共有100余道工序,总重量150多公斤。

模型左右对称,飞檐翘角、穿斗勾心,层楼均有走廊,木窗上雕刻有工字格、十字格、亚字格、四方格、圆形等象征吉祥如意的精美图案。整个模型构思精巧、布局合理、古朴雅秀,展现出非凡的匠心和超凡的技艺。

参展期间,观看土家族吊脚楼模型的客商络绎不绝,让大家感受到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魅力,甚至有客商开出数十万元的高价想购买回去收藏。

“传承千百年的民居文化,至今仍然折射出它厚重的历史和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作品参展期间,邹国满再次深刻意识到,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他表示,要走好传道、授业之路,守护好土家族吊脚楼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促进全县非遗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