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挑重担 风雨苦亦甜

——记县人大代表、临溪镇黎家村综合服务专干张秋菊

张秋菊为奶奶修剪指甲

记者 隆太良 罗贤为 汪路 文/图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深爱当知感恩。在临溪镇黎家村,一位90后女孩用坚强、乐观、担当将“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的孝行大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得到干部群众广泛赞誉,大家亲切称她为“最美儿媳”“最美女儿”“最美村干”。她就是县人大代表、临溪镇黎家村综合服务专干张秋菊。

无怨无悔

照顾残疾公婆十二载

现年33岁的张秋菊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朴实厚道的父母言传身教下,她自幼乖巧听话、尊老爱幼,深受长辈喜爱。

2011年,在浙江温州务工的张秋菊与临溪镇黎家村王岗相识相爱。热恋中,张秋菊便已了解到王岗的母亲2008年遭遇车祸,被撞断7根肋骨,造成终身残疾,而且家里还有一位年迈体弱的奶奶。

2012年,张秋菊与王岗牵手走进婚姻殿堂。夫妻俩坚信,只要勤劳肯干、自立自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婚后,张秋菊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当时,婆婆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喝水、喂药、洗脸、洗脚、换洗……每一件事,张秋菊都是亲力亲为。

婆婆车祸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心脏肿大、呼吸困难,每年要住院七八次。住院时,张秋菊寸步不离守护在婆婆身边,直到好转出院。在她年复一年的精心照顾下,婆婆身体恢复较好,现在能下地慢慢行走、自主吃饭。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8年,张秋菊的公公在修建公路时,不慎造成左脚跟腱断裂,成为一名残疾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张秋菊选择坚强以对。夫妻俩商议决定,丈夫外出务工挣钱,她则在家照顾残疾公婆、年迈的奶奶以及年幼的孩子。

公公住院治疗1个月,出院后又在家中整整卧床了4个月,吃饭、换衣等全是张秋菊料理。在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半年后,公公便可以拄着双拐慢慢行走;一年后,甚至能干一些轻松的家务杂活。

在张秋菊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下,年过八旬的奶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一家四代其乐融融。

尽心尽力

来回奔波照顾残疾父母

2020年1月17日晚,张秋菊父母在家中烤火取暖时,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双双被紧急送医抢救。

“父母在才是我最大的幸福。”在父亲卧床6个月、母亲卧床9个月的日子里,张秋菊衣不解带守候病床前。

由于母亲中毒严重暂时失去意识,无法自主进食,张秋菊只能借助胃管一点点为母亲打进流质食物。张秋菊个子不高,为了让母亲“吃”得舒服一点,她只能站在床边一点点喂,一顿饭下来,双腿因长时间站立而发抖。

期间,张秋菊每天定时给父母喂饭喂药、擦洗身体、更换衣物,从不叫苦喊累,直到父母能下床慢慢挪动,才将两人接回老家休养。

出院后,张秋菊母亲的语言及思维能力下降至三岁小孩水平,情绪起伏不定,父亲身体恢复得好一些。张秋菊安排父亲照顾母亲的日常生活,自己则每周至少驾车一次从临溪镇回老家,为两位老人准备大米、鸡蛋、面条、猪肉、鸡鸭等生活物资,还就近种植了一些蔬菜。

临溪镇婆家到建南镇娘家的80多公里山路,成为张秋菊每周往返的“孝心路”。每当回娘家,村里人夸她孝顺时,她总是说:“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是子女应该做的。”

多年来,张秋菊挑起两个残疾家庭的生活重担,悉心照顾公婆和父母的事迹,成为当地干部群众践行孝道的“活教材”。

爱岗敬业

做工作搞产业两不误

“敬业奉献”“优秀村(社)干部”“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走进张秋菊家,一块块奖牌、一本本荣誉证书,见证着她的初心使命,彰显出她的奉献情怀。

2020年,拥有大专文凭的张秋菊担任黎家村综合服务专干。佩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说话斯文的她,工作起来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深受群众和党组织信任,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参加村里工作以来,张秋菊明白要以身作则带头发展产业。经过走访论证,她开垦出自家的14亩撂荒地,在全村率先种植起中药材虎杖。

黎家村外出务工群众多,村里不少土地撂荒。张秋菊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利用工作之余开垦其他群众的撂荒地,发展了13亩“辣椒+油菜”,5亩“石菖蒲+玉米”,“种”出了家庭增收致富路。

为让村里的撂荒地“流金淌银”,张秋菊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黎家村群众开垦撂荒地种植虎杖3350亩、石菖蒲740亩、辣椒1200亩。

走进黎家村,辣椒收获完毕,油菜即将“登场”,石菖蒲郁郁葱葱,虎杖枝繁叶茂。多年来,张秋菊每天忙得像一枚不停旋转的“陀螺”,用一己之力撑起两个特殊的“小家”,用初心和坚守为村里这个“大家”默默奉献,书写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