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海:悉心照料病残亲人 务农务工勤劳致富

张廷海为母亲换鞋

记者 隆太良 钟思佳 文/图

“他用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演绎孝老爱亲的真心真情,是全村群众学习的好榜样……”在洗新乡五坪村田坝组干群眼里,现年54岁的张廷海不仅是一位好丈夫,更是一位好儿子、好女婿,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病残的母亲、岳父岳母的同时,坚持抓好农业生产、勤劳务工创收,用实际行动感动了乡邻。

行孝道

照顾瘫痪母亲不言累

“妈,我给您梳梳头,趁现在凉快,到公路上转一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9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从地里劳作回来的张廷海在妻子谭朝明的帮助下,将母亲从房间里背出来,小心翼翼放到轮椅上,为母亲梳好头,推着母亲来到了房屋边上的公路上。

“廷海,这些玉米棒子长得大个大个的,地里的红薯叶长得绿油油的,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公路边丰收在望的庄稼,现年84岁的蒋代茂老人坐在轮椅上,与儿子不停地交流,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23岁时,右脚因患风湿病,行动不便;年近60岁的时候,老伴生病去世;年近70岁的时候左脚患风湿病,行走困难,只能靠双拐出行;在77岁的时候,突发脑梗,造成全身瘫痪,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谈起过往,蒋代茂老人眼角几度湿润。

由于张廷海的哥哥常年在外创业、二哥外出务工谋生,自母亲生病以来,张廷海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特别是母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以来,他每天嘘寒问暖,为母亲梳头、洗脸洗脚……这些日常琐事,他一干就是多年。

母亲想吃啥,他总是尽量满足,遇上好天气,便用轮椅将母亲推到屋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看村景,从来不嫌麻烦,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

“母亲给了我生命,辛苦将我养大,照顾好老母亲,理所应当。”每当干群称赞张廷海是孝儿时,他推心置腹的一番话,让人更加敬佩。

近年来,张廷海的二哥返乡务农后,兄弟俩轮流照顾母亲,才减轻了他的负担。

似亲儿

照料岳父岳母不言苦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这句话用在张廷海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原来,他的岳父谭正怀因耳聋,是一名三级残疾人,其岳母秦文兰是个聋哑人,是一个二级残疾人。

20多年前,张廷海与同村的谭朝明成婚后,便将岳父岳母接到家中一同生活,用朴实情感和拳拳爱心书写出一个大大的“孝”字。如今,两位老人皆年过八旬。

张廷海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几间灰瓦白墙的砖瓦房,在秋日暖阳下,幽静典雅。记者踏进大门时,他正在为岳父刮浓密银白的胡须、修剪指甲。

“岳父像个‘老小孩’,情绪变化多端,没事喜欢跑回自己的家,照顾老人,就像带孩子,要哄着,更要细心和耐心。”张廷海说。

送岳父岳母就医,平常为他们做好吃的,冬天为他们添加衣物……长年累月中,张廷海事无巨细、悉心照料岳父岳母被乡邻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成为村民口口相传、远近闻名的孝善女婿。

“这些该女儿做的事,如今都让我老公承包了,我根本插不上手。他对自己的妈妈和我的父母都一样的,没有里外之分,平等对待,家里的大小事情他都操心,是一个很勤快的人。”提起丈夫,谭朝明满眼都是幸福。

两手抓

务农务工走上致富路

在张廷海的院坝里,晾晒着金黄的玉米棒子;田间地头,红薯叶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牛舍猪圈里,牛壮猪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张廷海从未外出务过工,他与妻子照顾老人的同时,在家发展农业产业、畜牧产业、就近务工,用勤劳的双手,做到务农、务工两不误,走上了双增收的致富路。

“今年种了18亩玉米、6亩洋芋、5亩红薯,饲养了6头猪、9头牛,照顾好家人、忙好农活后,就到附近务工,帮别人种黄连、辣椒、烤烟……一年下来,收入还不错!”每天,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张廷海便开始忙活起来,即使忙得“团团转”,他也乐此不疲。在他看来,靠双手致富,这样的日子既充实又踏实。

黄连、烤烟、辣椒是洗新乡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期间需要大量劳动力。张廷海虽然年过五旬,但身强力壮,是名吃苦耐劳、说干就干的劳动好手,因此成为村内外产业大户的“竞争对象”。

“在家门口务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只要天不下雨,天天有活干……”谈到就近务工的收入,张廷海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他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