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黄水 吴庆丽 摄
采摘莼菜 聂广楼 摄
初心小院 马培钧 摄
欢乐的“候鸟” 吴庆丽 摄
秘境黄水 刘亚丽 摄
●李立峰
初心小院
初心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溪村亲切看望老党员马培清,同村民代表、扶贫干部围坐在院中,召开院坝会,了解华溪村“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华溪村由此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载入中国脱贫攻坚史册。
我抵达华溪村先锋组时,看到刻有“初心小院”四个鲜红大字的石头立在马路旁,背后是一片茂盛的竹林。
一条青石板路,通向一栋土黄色的房子。一开始,我只能看见它黄墙黑瓦的背影。这条青石板,有一米多宽,已经上了年头,被磨得很平。一些调皮的青草,从石板缝间长出。
石板路第一个转弯处,有一座木制的门楼。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上联是甜蜜华溪,下联是幸福中国,横批是感恩奋进。
没错,我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去亲近初心小院。我心中难掩激动,言语中难掩兴奋,眼神中难掩光芒。
青石板路两边,种满了紫茉莉,此刻花开正艳,花香沁人心脾。路边的田里,种着一株株高大的木瓜树,木瓜长势正盛。但这种木瓜不是吃的,是用来入药的。石柱盛产药材,早已远近闻名。
此外,田里还生长着一种外形很像姜的植物,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原来,这就是黄精。黄精,又名老虎姜、野生姜,既是药材,又是食材,营养丰富,常用来炖鸡。村干部告诉我,黄精的成长期很长,一般需要5年以上。其根茎长得很像姜,每一节就意味着一年。所以,判断黄精是不是成熟,看它的根茎就知道了。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这条青石板路,步行察看自然生态、村容村貌,向乡村干部询问黄精产业的发展情况,勉励中益乡“选准了就把它发展好”。
我本次出行的目的地是一栋带有土家风格的三层小楼,门口有一个宽敞的院坝。4年前,在老党员马培清家前的院坝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召开院坝会,细察深问乡情民情,为中益乡的发展擘画美丽蓝图。
“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能落实。”“看了这么一个村,我心里是有底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初心小院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目光、温暖的关切、殷殷的嘱托。
90多岁的马培清老人,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常常坐在门口的藤椅上,胸前佩戴党徽,脸上挂着笑容,看着一位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不忘党恩”是一个高频词。这是一名老党员发自肺腑的话语。她见证了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史上最为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巨变。她是见证者、创造者,更是传承者、传播者。
如今,她是中益乡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故事的“最美宣讲员”。一位多么和蔼可亲的老人啊!对这样的老人,没有理由不尊敬、不学习。
最后,我与老人合影留念了。我蹲下来,在她坐的门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照片上,我们都笑了,笑靥如花,一脸灿烂。那是我们当下心情的真实写照。
“先吃黄连苦,后享蜂蜜甜。”“政策引导脱贫路,民生改善幸福门。”初心小院里的一副副对联、一句句标语,述说的是华溪村村民对党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初心小院里还建有初心书屋、初心邮局,外面有初心步道连接至初心学院。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政策指引下,马培清一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益乡干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生动缩影。
房前黄精成片,屋后鲜花簇拥,党建团建的团队接踵而至,门庭若市,初心小院成了中益乡“团建+研学”旅游发展的主阵地。
抬头看,初心小院的对面是一座山峰,中华蜜蜂谷的题刻若隐若现。小院就在群山的环抱中,像一个摇篮。这是一个锻造勤劳的摇篮,也是一个酿造幸福的摇篮。我想,这也就是“初心小院”名称的由来。
初心小院之行,让我找到了何为“初心”的答案。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置身初心小院,你能强烈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赤子之心,发自内心的感谢党、感谢人民!
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深受启迪。这是一趟砥砺初心的思想教育之旅,是一次牢记使命的现场教学。
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向中益乡的党员和广大群众学习,学习他们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壮志豪情,更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冲天干劲!
4天上黄水
去往黄水镇的路上,车子沿着通畅的柏油路盘旋向上。在公路边,时不时闪现一处处水田。可能稍不注意,就错过了一种神秘的植物。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在一处宽敞的小院边停车。这里住着两三户人家,水田是属于他们的。在征得主人家同意后,我们得以亲近这片水田。
第一眼看上去,田里长满了类似睡莲一样的绿植,漂浮在水上。只不过看上去更小,更迷你。
这种植物表面看其貌不扬,真正神奇地在它的根茎处。其根茎处有一种刚刚长出的绿叶子,被白色透明的胶包裹着,如同果冻一般。这,便是莼菜。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大自然中生长的莼菜,也是第一次触摸它滑润得如同果冻般的果胶。那一刻,我觉得大自然既神奇又神秘。每一种生物都是巧夺天工的,无一例外。
莼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产地一般在1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生态优良无污染。
吃过它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道少有的山中珍品、人间美味。它是大山的馈赠,也是大自然的珍藏。
据说,一名山东籍的博士被它吸引,千里迢迢来此创业,创办莼菜加工厂,研发出一种不用任何添加剂的即食莼菜,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消费者好评。
一路上,除了可以看见莼菜田,还能看见莽莽森林边的一处处遮阴篷。棚子下面,就是中药材黄连了。
黄连一般生长在海拔1000至1900米的密林中,产地必须凉湿、荫蔽。
据介绍,全国超过60%的黄连,全世界超过40%的黄连,都产自这里。这一刻,我的内心小小骄傲了一下,一个世界之最就呈现在我眼前。
行走在黄水,你能感觉,大自然对这一方水土有着特别的偏爱。它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养育着山民、富裕着山乡。
山上,有三座水库,从小到大,依次是星星湖、月亮湖、太阳湖。这几个名字,在各地都不陌生,时有重名。但是将三者汇聚一起的,恐怕就只有黄水了。
星星、月亮、太阳,也贪恋这一方山水。因此,这里号称“天上黄水”。风也选择住在这里,大风堡是它的故乡。茂密的柳杉选择住在这里,成为土家人的绿色宫殿。
有山有水,有林有风,有黄连有莼菜,有民族风,有烟火气,这样的地方,打着灯笼都难找第二个。
黄水的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气候舒适,每年吸引来此避暑的“候鸟”多达二三十万人。这个数量,超过了不少小县城的常住人口数。
以前,我们知道黄水,是因为它是全市最负盛名的避暑胜地之一,但不知道,吃上旅游和避暑这碗饭,只不过是近20年的光景。
20多年来,黄水人不懈奋斗,在各方的关爱下,一点点把小镇打造成如今的模样。
一条铁路线让它与主城的距离缩短到一个多小时。一场盛大的演出,让山上的夜色唯美动人。医院、学校、培训机构,纷纷上山,完善的配套,让这里的避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因此,一些人来了就不走了,长住在此,伴阵阵松涛,伴清风明月。
为了一验所听所闻,我走进了黄水农贸市场,实地一探。那是一个清晨,市场里满眼都是绿色的蔬菜。一眼我就看见了莼菜,还有黄连花。
调动一个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美食的热爱、对人间的热恋,菜市场永远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人间烟火气,想象着美食慰藉的满足,想象着围桌而坐的团圆时光和幸福美满。
菜市场外的路边,是临时摊位。除了时令蔬菜水果外,刚刚采来的大脚菌、松树菇等野生菌,诱得人口水直流。还有一种菇,当地叫刷把菌,而在我们老家,它叫鸡爪菌。想不到,在这里,千里之外,还能一眼看见故乡美味。
如今,黄水变得更美,成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是藏着小镇人的梦想,藏着小镇人的壮志雄心,也藏着小镇人的美好未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