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肝护肝,科学预防肝炎要做到这几点

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实体器官,担负着多种重要的功能,也面临着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潜在威胁。只有了解肝脏健康状况,科学规范治疗,才能降低肝炎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肝炎有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之分。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嗜肝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引起的肝脏传染性疾病。我国最主要的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非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药物性肝损害等。

爱护肝脏从日常做起

我们常说肝脏是“沉默器官”,因为它没有痛感神经,只要还有30%的肝组织在起作用,就可以维持日常生活,而这时人体通常不会出现什么异常症状。这个不善表达的器官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解毒器官,它担负着“分泌胆汁、新陈代谢、产生凝血因子”的重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爱护它呢?

第一,规范行为。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一般由于粪便污染水源、食物造成传染。

预防感染主要依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1.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物品避免与他人混用。

2.饭前便后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3.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被褥。

4.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5.注意外购的肉类熟食,充分加热后才可以食用。

乙肝和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染。

预防感染应避免到不正规的私人诊所拔牙、补牙;避免到不正规的机构文眉、文身;私人物品避免混用;已经感染乙肝的孕龄期妇女,及时到医院检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有男男性行为者或有多个性伴侣者,均需使用安全套并定期检测。

第二,及时接种疫苗。全面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风险。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6个月分别注射第2、第3针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下降。一般注射3针疫苗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

是否需要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取决于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水平。

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mIU/ml,应该再次接种3针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

若乙肝抗体滴度为10~100mIU/ml,建议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提高乙肝抗体滴度;

如果乙肝抗体滴度在101~1000mIU/ml,暂时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在首次接种后1~2年复测乙肝抗体滴度,根据抗体滴度水平决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

此外,我国目前还有甲型肝炎疫苗及戊型肝炎疫苗可供接种。建议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到肝病科咨询疫苗接种的相关事宜。

第三,严格戒酒。酒精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唯一原因,也是其他慢性肝病的主要诱因。

长期饮酒史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基础。判断标准:饮酒超过5年,男性每天乙醇摄入量≥40克、女性≥20克,或近两周内大量饮酒,每天乙醇摄取量≥80克,乙醇计算量=饮酒量(毫升)×酒精度数×0.8。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酒都应禁止饮用。研究表明,戒酒4~6周后,脂肪肝就会有很大程度缓解。

第四,合理膳食。脂肪肝是危害肝脏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以及积极锻炼是改善脂肪肝的关键。我们要注意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碳酸饮料、高糖食物。烹饪方式推荐清蒸、煮、炖、拌等。增加纤维和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第五,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药物性肝损害也是常见引起肝病的原因之一。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较轻微,常常被忽视,建议大家要避免长期应用有肝毒性的药物,在用药过程中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

健康人群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身体状况。有慢性肝病的人群,建议每3~6个月到专科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已有肝硬化或者肝癌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监测病情变化。

1

一般治疗

患者应当减少体力劳动,卧床休息,调整饮食结构,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戒油腻。

2

针对性治疗

乙肝及丙肝患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应严格戒酒,并遵医嘱治疗。脂肪性肝病患者要注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药物性肝炎患者应尽量减少应用可疑药物。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