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种出“金果子” —— 石柱县峰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凤英返乡创业纪实

马凤英(左)指导务工群众修枝

记者 隆太良 李玉霞 文/图

盛夏七月,又是黄桃成熟时。记者走进南宾街道梁峰村和平组石柱县峰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200亩黄桃产业基地,放眼望去,集中连片的桃树绿意盎然,一个个套着果袋的黄桃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金果子”压弯了枝条。打开套袋,金黄色的黄桃十分喜人。

返乡创业

跨界做起“新农人”

“为更好地通风透光,提高黄桃品质,现阶段要剪掉背上枝、背下枝、徒长枝,修剪后的果树要呈V字型……”连日来,在黄桃园里,该公司总经理马凤英穿梭其间,边指导务工群众修枝,边查看黄桃长势,丰收的喜悦跃然眉梢。

马凤英是一名“70后”,鱼池镇人,原本在一家央企工作的她,拥有着令人羡慕的“铁饭碗”。4年之前的一次万寿山之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道。

“这个地方很美,尤其从上往下看。”站在宽阔的公路边,马凤英手指产业基地说,2019年某天,她驾车途经此地前往万寿山景区时,看到这里一大片荒废的山地,感觉非常可惜。从小生活在农村,她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返乡创业的念头油然而生。

马凤英同家人商量后,在丈夫陪伴下,前往山东临沂、潍坊等地考察,看到了那里的“新农人”发展黄桃产业效益可观,结合黄桃硬度、甜度、便于运输和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马凤英决定放弃高薪工作,返乡发展黄桃产业。

2020年以来,这个佩戴眼镜,看脚下,躬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跨界做起了一名“新农人”。

躬耕荒地

打造“世外桃源”

登门拜访、召开会议、签订协议……在南宾街道及梁峰村干部协调下,马凤英在和平组麻地坪(小地名)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流转了84户村民的200亩撂荒地。

“之前这里全是荒地,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将土地流转过来后,马凤英就把自己“关”在了山里。

马凤英租用挖掘机开荒,组织群众务工,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苦干了1个多月,才把撂荒地复垦出来,每天风风火火忙碌的她,活脱脱是个“女汉子”。

“看吧,不出两个月她就要跑回城里了。”当时不少村民对她抱有极大的怀疑,但两个月过去,山上的杂草清除干净了,生产便道修通了……“看来她还真是铁了心要在这里当‘农民’。”从此,当地村民对她刮目相看。

在专家悉心指导下,马凤英从山东引进4个品种的圆桃、4个品种的蟠桃,共种植8800多株桃树,让沉寂多年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马凤英在桃园铺设管网3000多米,利用滴灌技术,让桃树更容易吸收水溶后的化肥,促进果树均衡生长;她利用发酵后的羊粪作农家肥,通过生态种植,打造绿色有机果园;挂果期间,她组织务工群众给桃子套上“安全袋”,既让黄桃充分吸收营养,又避免了虫害;为了方便采摘、运输,她在果园里还建起了长长的运输轨道。

4年来,马凤英以园为家、以树为伴,从选种到栽培,无不亲力亲为。何时修枝、何时施肥、何时挂果、何时采摘,她都了如指掌,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天道酬勤

群众变身“产业工人”

去年夏季,种植了3年的桃树首次挂果,马凤英注册了“望寿山桃园”品牌,她和朋友把成熟的黄桃拍成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立即引来了网上网下的“好吃嘴”。

“今年已经大面积挂果,每个品种售卖时间在10至15天左右,8个品种的黄桃从6月10日开始采摘,将持续到9月10日左右,总产量预计4万斤以上。”初尝成功的喜悦让马凤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马凤英和工人将采摘下来的黄桃精挑细选后,商品果进行鲜果售卖,次品果做成果干,供家人和工人在劳作之余品尝。

“这个果干经过三蒸三晒,最终形成这个样子,其色泽鲜艳,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用来炒肉……”谈起资源的利用,马凤英边滔滔不绝讲解,边向记者展示果干样品。

黄桃产业基地除草、修枝、施肥、套袋、采摘,需要大量人工,为当地在家村民开拓了一条增收的路子。

“我们在果园务工,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同时还能兼顾家务和农活,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当地村民陈珍华笑着说,他们每天上下班有公司安排的车辆按时接送,已成为这里的“产业工人”。

像陈珍华一样,在这里固定务工的当地群众有好几个人,该公司每年支付的总工资有10万余元。

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变成了“果山”,一株株桃树上结满了“金果子”,马凤英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回乡创业梦,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表示,将充分利用家乡的生态优势,尽其所能发展好这一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的同时,努力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