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钢板忙生产 —— 记自强不息“石柱好人”、洗新乡保合村村民柳太富

柳太富和妻子给烟苗施肥

记者 隆太良 通讯员 成杰 文/图

此前,他被医生“宣判”只能活半年。然而,他却凭着顽强不屈的意志重新站立起来。“身背”手术时植入体内的钢板,他坚持种植烤烟和黄连,用勤劳的双手撬开“致富之门”,成为当地残疾人“领头雁”,并被评为2023年自强不息“石柱好人”。他就是洗新乡保合村村民、肢体一级残疾的柳太富。

一次意外

而立之年半身截瘫

入夏,海拔1000余米的洗新乡保合村,烤烟叶郁郁葱葱,黄连地生机勃勃。54岁的柳太富一瘸一拐,早出晚归,和其他村民一样,忙着给烤烟地和黄连地除草、施肥。

如果没人介绍,或许根本想不到,眼前这位说话彬彬有礼,干活精神抖擞的庄稼汉,竟然是位双腿失去知觉的残疾人。

原来,2006年夏天,在河北省务工的柳太富驾驶摩托车外出,为紧急避让疾驰而来的大货车,不慎摔出路基,导致脊椎骨折。虽经当地医院及时救治,身体多次植入钢板,但最终下半身截瘫,落下肢体一级残疾。

“你丈夫的伤情十分严重,根据他目前的身体状况和伤残程度,最多能活半年时间,你今天就办出院手续,带他回老家吧……”柳太富的妻子宋远凤至今忘不了当时主治医生的话。

无可奈何的宋远凤抹着眼泪,在亲人帮助下,将丈夫送回千里之外的老家。

“回到家后,我每天躺在床上,身体一天天地消瘦,体重从170斤下降到不足90斤,深感生命已走到了尽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柳太富泪花闪烁。

然而,家里有四个孩子要上学,治病借的钱还未还,生活开支和后续治疗也需要钱。望着彼时的家庭窘境,要强的柳太富决定重新“站起来”,和妻子一起把家庭经营好。

从那以后,柳太富每天按时吃药,还学会自己打针、输液、换尿袋。一年后,他便可借助双拐下地慢慢行走。这也让他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一次新生

重拾信心发展生产

经过日复一日地锻炼,2010年,柳太富终于成功扔掉双拐,能够独立行走。然而,手术时植入背部的钢板却永远无法取出。

“我再次回河北的医院复查,医生都觉得能再次站起来是奇迹。”柳太富说。

为早日摆脱家庭困境,柳太富在大家的帮助下,因地制宜发展起烤烟产业。

种植烤烟劳动强度大,村民担心他累垮身体,纷纷劝他放弃。然而,柳太富铁了心,势必要闯出一番天地。

因下半身失去知觉,他臀部肌肉溃烂,劳动时臀部传来钻心的疼痛。柳太富时常牙齿咬得格格响,止痛药成了他的随身品。

为发展好烤烟产业,他买来相关书籍,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种植面积达20亩,他吃上几粒止痛药,咬着牙用微耕机耕地;移栽烟苗和采收烟叶时,他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忙活,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也从不叫苦喊累。

“虽然辛苦,但每年都能收入8—10万元,家庭开支不愁。”如今,一片片普通的绿叶子,成了柳太富一家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一种信念

种苦黄连过甜生活

层峦叠嶂的保合村,林地资源丰富,发展黄连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柳太富在农闲时节种起了黄连,走上一条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开启致富之门的另一把“金钥匙”。

为了种黄连,柳太富拖着残疾的身体开荒、搭连棚、挖水沟、栽连苗……每一个环节都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黄连地不通公路,无法用车辆运送生产物资,柳太富和妻子秉着“蚂蚁搬家”的精神,将工具、肥料、黄连苗等一点一点搬运至山坡上,让昔日“沉睡”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我们两人每年种1亩黄连,按照目前价格,收入在7万元左右。”种下“苦”黄连,收获“甜”生活,柳太富夫妻俩劲头十足。

“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磨炼,不过,我挺过来了。”柳太富说,因双腿没有知觉,冬天烤火有时会把皮肤烧伤。

如今,柳太富一家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但他仍在继续奋斗。“不努力就会坐吃山空,还没有到养老的时候嘛!”柳太富乐呵呵地说。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