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身份

●陈桂珍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父亲是名厨师。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休两次探亲假,每次回家总是变着花样儿给我们做各种美食。一次,他忙活了大半天,给我们做炸油条和馓子,结果因为天冷,面没发起来,炸的油条和大拇指一般粗,馓子条搓得不够细,像钢条一般,曲曲弯弯地盘扭着。父亲充满歉意,搓着手说,第一次做,技术不行。但我们兄妹几个一手抓油条,一手拿馓子,吃得热火朝天。

生活贫瘠的年代,这样的美味儿一年也就吃上一两次,吃一次回味半年,再盼着下一次。无论做多做少,父亲从未吃过。他说,我闻香味儿就闻饱了。父亲是舍不得吃,他吃一口,我们就少吃一口,他一点儿都不愿委屈我们。可是,看到别家小孩子眼巴巴地倚在门框上往院子里瞧,父亲又会拿了油条馓子赶着塞到人家手里。

父亲还会给我们做红烧肉、汆丸子、凉拌三丝儿……都是当时农村孩子吃不上的稀罕美食。父亲会做这么多美味佳肴,以至于我们都不容置疑地认为父亲一定是名厨师。

父亲回家的日子,是我们兄妹的节日,也是全村小孩子的节日。从进村开始,父亲就从背包里掏出花花绿绿的糖果,遇到孩子就发两颗。孩子们伸出舌尖,小心地舔舐着,品味着,吃完糖,还要把透明的糖纸儿珍惜地抚平,折叠好珍藏起来。多年以后,我的小伙伴这样感叹:“那时候可盼着老爷爷(父亲辈分大,村里的孩子大都称呼他老爷爷)回家探亲了,能吃到老爷爷给的糖果,是最幸福的事儿!”

四十多年前的农村,村子里的孩子都以为父亲是“造糖果”的,不然哪里有那么多的免费糖果给大家吃。许多小孩儿,是吃过父亲给的水果糖才知道了什么是“甜”的滋味。父亲的水果糖,成为孩子们童年生活中最甜蜜的希冀。

无论是厨师,还是“造糖果”的,在我们眼里心里,父亲就像家门口的那棵树,平凡、朴实。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讲述中我们才知道,默默无闻的父亲身上原来有许多耀眼的光环。

父亲善良,厚道,喜欢助人,在单位年年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父亲曾救起过落水的孩子,突发急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邻居,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因为工作勤勉、任劳任怨,父亲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戴着大红花登台受奖……父亲曾得到破格提拔进市直机关工作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说,他只想在基层一线,做点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母亲的讲述,让我们第一次知道平凡的父亲原来这么“不平凡”。

看《离开雷锋的日子》,莫名地觉得父亲像雷锋的师父乔安山,瘦瘦的,带着愁苦的善良;看《焦裕禄》,又觉得父亲就是焦裕禄,难得舒展的眉宇里全是憨厚实诚、一心为着他人的爱和仁慈。

家里有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身穿绿色军装,头戴镶嵌着国徽的棉军帽,很神气。一次,我们很好奇地问起父亲做什么工作,母亲告诉我们,父亲下过矿,挖过煤,当过消防队员,救过火,运送过防汛物资,扛过枪……

我们都觉得父亲很了不起,父亲淡淡一笑:“咱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年幼的我们都不解地睁大了眼睛。

母亲解释说:“你爸爸,一直都是这样,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

父亲接过话头:“希望你们以后也能这样……”

这是四十年前父亲的期盼。父亲从从容容地说出来,很真诚、很朴实。父亲心底真情流露的话,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发了芽。长大后,我们兄妹五人也都像父亲一样,脚踏实地,勤恳工作,成为父亲的骄傲。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