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洒余晖 一片丹心映初心 —— 记王场镇秦家村新联组八旬老党员马兹成

马兹成在管护庄稼

本网讯(记者 隆太良 谭艳波 文/图)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从早到晚不辍劳作;退而不休,热衷公益事业,做的好事实事不胜枚举……近日,记者在王场镇秦家村新联组新屋咀(小地名)采访了这样一位老人——他就是已有53年党龄,现年84岁的退休干部马兹成。

捐资800元

更换木质电线杆

走进秦家村新联组,只见干净整洁的水泥公路,通往家家户户。田间地头,玉米苗和水稻秧长得郁郁葱葱。两鬓斑白,脸上写满了岁月沧桑的马兹成老人拿着竹扫把,正在仔细清扫家门前的一段公路。

“这位老人做的好事实事可多了,30年前就捐款800元,将村里的木质电线杆更换为水泥电线杆。当时,他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当地村民谭香宜指着在公路上义务清扫保洁的马兹成老人说。

原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外任职的马兹成休假回乡时,看到村里使用多年的木质电线杆摇摇欲坠,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毅然拿出自己节省下来的800元钱,购买了10多根水泥电线杆,更换了原来的木质电线杆,解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那个时候我的工资也很低,买水泥电线杆的钱,差不多就是我一年的收入。但为了乡亲们的安全,非常值!”心怀感恩之情的马兹成老人说,小时候他地无一块、瓦无一片,吃不上饭、穿不起衣,新中国成立后才上了学。在党的关心关怀和乡亲们的帮助下走上工作岗位后,便立志要用爱心回报社会和父老乡亲。

发动全家捐资15万

助力打造“连心路”

“两山夹一槽”的秦家村新联组,“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是当地群众之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以前,我们到王场镇赶集,买卖东西,都得背着东西翻越眼前这座高达400多米,名为赶场坡的小山,出行非常吃力,也很不方便……”说起过往的经历,当地村民感慨万千。

看到当地群众饱受交通不畅之苦,尽快解决乡亲们的出行难题,成为退休在家的马兹成老人的一大心愿。

“虽然我退休了,工资也不高,但我捐一点,你们每个人出一点,大家一起出钱把村子里的公路修通,在方便自己的同时,也为乡亲们造福……”2010年10月,马兹成将5个子女召集起来,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上,马兹成和家属向天兰带头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他子女们也纷纷慷慨解囊,一大家人很快筹集起了15万元的修路资金。

在马兹成全家人的带动和影响下,当地群众向朝洪捐赠2万元、冉启林捐赠1万元、冉金华和冉崇玉分别捐赠5000元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0年10月26日,新联组通往王白公路(王场镇到原白岩煤矿)全长2.6公里、宽6米的泥石公路破土动工,在2011年春节前落成,公路沿途200多名受益群众欢欢喜喜过上了通车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

“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幸福日子也随之来临了。”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条路是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新联组落后的交通面貌,结束了大家肩挑背磨的历史,激发了大家劳动致富的动力,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

捐资10万修河堤

解村民水患之忧

清淤疏浚、拓宽沟渠、浇筑河堤……今年5月以来,马兹成老人组织施工人员,在新屋咀院落旁边的河道里,紧锣密鼓开展施工作业。他每天挥舞锄头,或拿着铁铲,在现场坚持劳动。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两条从山上顺势而下的溪沟交汇于新屋咀后,再从村民房前的小河流过,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

据当地群众介绍,小河里平时水量很小,但进入汛期后,一旦遇到暴雨天气,河水就会迅速上涨,因河道狭窄、排水缓慢,不仅影响村民安全出行,还经常淹没庄稼造成损失。

“眼看汛期又要到了,我和家人商议后,决定捐献10万元,用于修筑这条长100米、高1.5米、平均宽度为35厘米的河堤,建成后既可美化人居环境,又能让乡亲们不再受水患之灾。”淳朴善良的马兹成老人说,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力所能及尽一份力,为当地政府解难分忧。

“马兹成老人退休后,选择回到老家居住,不忘初心,发挥余热,乐在其中,履行着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他的善行义举,是全村群众学习的榜样。”谈到马兹成退而不休,奉献余热的精神,秦家村党支部书记冉金华称赞不已。

“夕阳红似火,晚霞胜春光。”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马兹成老人热衷公益的信念一直没有改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胸怀和担当,展现了一位老干部“退而不休洒余晖,一片丹心映初心”的高贵品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的铮铮誓言。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