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助力探寻“太平天国洞”神秘面纱

专家陈志财(前)、许弟桥(后)在探测工作中

专家许弟桥在布线工作中

本网讯(记者 隆太良 谭艳波 胡倩 文/图)翻山越岭、打桩放线、布点设仪……进入4月以来,来自中核集团旗下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陈志财、许弟桥、王海红,头顶烈日,不辞劳苦,攀爬、穿梭在金铃乡石笋村的崇山峻岭之间,助力该乡探测“太平天国洞”。

待解之谜

相传在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着军队由鄂入川,途经金铃乡石笋村时,在油罐沟山顶一个空旷的山洞里,以洞为营,长期驻扎,熬硝和制造火药,并在洞口石壁上写下了“太平天国”四个大字。

太平天国军队离开此地后,由于种种原因,当地群众用石头、木料、泥土将山洞的首洞和尾洞封堵起来。如今,山中人迹罕至,灌木荆棘丛生,难觅首洞和尾洞的“踪影”,是否的“太平天国洞”,成为待解之谜。

光阴荏苒,硝烟散尽。100余年来,有关“太平天国洞”和太平天国军队以及洞内藏宝众多的故事流传甚广,而且极富传奇色彩。为破解这一谜团,当地政府曾多次组织人员上山寻洞,却因技术匮乏、资金不足,最后都没能成功。

2021年,与传说中的“太平天国洞”同处一座山的“广寒宫”被我县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人众多,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当地干部群众探测、开发和利用“太平天国洞”的呼声日益强烈。

中核助力

长期对口帮扶我县的中核集团,在投入资金帮助金铃乡打造“月上金铃·月下风情”民俗风情街时,获悉当地干部群众这一强烈愿望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央企担当,于2022年6月,派遣中核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刘高杰到我县挂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并联系金铃乡,推进“太平天国洞”的探测工作。 

在刘高杰的大力协调下,2023年3月,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陈志财、许弟桥等专家抵达金铃乡石笋村,向当地干部群众详细了解传说中的“太平天国洞”的相关情况后,并到油罐沟山上进行了初步勘查。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23年4月,陈志财、许家桥等专家带着遥感探测设备到金铃乡。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按照拟定的探测方案,在深山密林中进行了为期15天的探测工作。

“探测岩溶洞,采用‘微重力探测法’是最佳方案,但由于油罐沟山区地形陡峻,东西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无法使用此方案开展探测工作。”据陈志财介绍,结合当地地形地貌,他们只能根据溶洞的电阻率差异开展探测工作,最终采用了“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测量法”,经过15天的艰苦探测工作,发现了油罐沟山体内存在明显的电阻率异常情况,并且与已开发溶洞——“广寒宫”上方产生的异常形态相近。

“专家们第一次探测的结果是,这个山洞确实存在,该洞呈V字形南北走向,大约有3.2公里长。”金铃乡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专家们第一次探测情况和初步定位,金铃乡组织施工队伍进行了钻探,到达地下40多米的深度,但未能探测到山洞的具体位置。

再次探测

金铃乡政府将钻探结果向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进行了反映,该中心领导十分重视,组织专家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做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决定在2024年春季,到该乡采取“高密度电法”再次开展探测工作。

今年4月,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再次派出陈志财、许家桥等专家,带着更加先进的设备进驻金铃乡,采用“高密度电法”展开为期1个月的探测工作。

专家们将测量的点距定为5米,一次布置100个测量点,每次布线长度为500米,需要小拇指粗的测线25捆和每根1斤重的钢钎100根。

要在崇山峻岭中开辟测线道路谈何容易,有的地方蜿蜒崎岖、有的地方荆棘密布、有的地方坡度达到45度以上。在当地干部群众配合下,专家们每次布完500米长的测线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专家们穿着胶鞋,带着沉甸甸的设备攀爬在陡峭的悬崖上、山岭间、密林里,边披荆斩棘前行、边摆放测量线、边打钢钎桩、边放探测仪器。黝黑的面庞、豆大的汗水、满身的泥土,映射出他们在探测工作中的艰辛与努力。

据专家们介绍,此次探测期间,他们再次到位于同一座山的“广寒宫”山体上,用“高密度电法”进行了对比测验,在油罐沟山区探测到的电阻率异常情况与“广寒宫”的形态基本一致。由此证明,去年4月第一次探测到的长约3.2公里的山洞确实存在。

“洞口怎么打开,需要根据此次探测的具体结果再次定点定位后进行钻探,才能打开洞口,揭开太平天国军队是否在洞内居住过的神秘面纱。”陈志财说。

“野外作业很辛苦,时雨时晴、忽冷忽热,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探测工作,更有责任、有义务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专家们目光坚定地说。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