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才
天道酬勤,晴耕雨读。劳动锻造吃苦耐劳本色,汗水滋润美好幸福生活。勤劳的双手,能编织出多彩的人生。
我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家山寨大山深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传承着“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家风。父母言传身教,培养我们从小爱劳动、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用劳动和汗水,磨炼出农家孩子早当家的劳动本色。
孩提时,父母早出晚归,辛苦劳作。我作为家中老大,知道父母辛苦,每天放学回家,带领弟妹上山打柴、割猪草、挑水,争着替父母分担家务。同村人都称赞我们勤快,常作为农家教育孩子的榜样。
我就读的官田小学,每周都有劳动课,还有春天积肥、秋天剥桐子等劳动竞赛。在教室后面墙上制作的光荣榜上,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劳动数量奖励插小红旗。争先创优、不甘落后的我,得的小红旗最多。我在桥头中学读初、高中时,学校有运煤、打柴、烧砖瓦等义务劳动。为了增加收益,学校还在远离校区10多公里的高顶场,搭建茅草窝棚开荒,创建校办农场;后来又在附近的飞桥坝等地开荒种粮养猪。每年五月“双抢”季节,学生都要到马鹿山农田插秧,到远离校区10多公里的马鹿山梨子深山去打柴。50多年前,我们在马鹿山铧头嘴种植的几十亩苍溪雪梨,已沉入藤子沟水库湖底,但记忆却永远铭刻在岁月的底片上……
我工作后,每天除日常家务外,还帮妻子浇花。虽然体力劳动减少了,但我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坚持脑勤、手勤、腿勤,辛勤笔耕,用笔和相机记录劳作忙碌的父母、大街小巷各种商家,同时始终对准聚焦一线的劳动者,关注剃头匠、补锅匠、补鞋匠等传统手工艺者,环卫工、保洁员、农民工等劳动群体,赞美他们,歌颂他们。
为重温农作的艰辛,妻子提议到县城郊区,找农户借块地种蔬菜,这样既可以体验劳作艰辛,品味劳动的喜悦,吃上新鲜蔬菜,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我久居县城后,平时缺少锻炼,经常生病。听见提议,我当然高兴,早就想改变单一的步行锻炼方式。
说干就干,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踏着软绵绵的春风,走进冒顶山农庄,找原来认识的王大爷借了100多平方米的撂荒地。我与妻子花半天时间才除尽了杂草,再花两天时间把荒地开垦出来。最后,在桃花盛开时节,我们播下玉米、南瓜、四季豆、豇豆、茄子、辣椒、四季葱等农作物,春华秋实,等待秋天沉甸甸的蔬菜瓜果成熟。
开荒那天挖土,我挥舞着一把锋利的大锄,汗流浃背地干到夜幕降临,披着月光荷锄晚归。劳动一天,让我手上起了干茧,腰酸背疼了几天,再次体验到了40多年前的生活艰辛。
春夏两季,我步行去城郊种菜,是追寻童年之旅,也是乡情的回归,品味劳作的艰辛,品味劳动的喜悦。秋天,我拎着自己亲手种植的沉甸甸的丰收果实回家,有一种快乐的成就感。
退休后,我帮忙看护孙子们。他们也争着干洗碗、扫地、收拾房间等家务活,从小培养爱劳动的生活习惯。每到节假日,我们会带着孩子们去附近农家,体验劳作的艰辛。大孙女还在家中用矿泉水瓶种植葱蒜,每天观察生长情况。突然一天大蒜长出了幼苗,孙女高兴地说:“爷爷,我种的大蒜成功了……”我们把劳动的美,融入到幸福的生活中,充满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