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 永远跟党走

—— 记抗美援朝老兵马培富

马培富老人(摄于2022年9月30日)

特约通讯员 汪万英 文/图

金风飒飒,秋高气爽。9月下旬的一天,笔者见到了抗美援朝老兵马培富,只见老人身着制服,满头银发留着寸头,面庞红润。虽年逾85岁,却身板笔挺,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说话像连珠炮。

“1937年2月,我出生于石柱县鱼池镇。我这辈子就做了两件事:当兵和做政法工作。”马培富简短地自我介绍道,“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一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党的培养……”老人目光深邃,思绪拉回到60多年前。

1956年正月,马培富从鱼池镇出发,步行前往石柱县城,辗转丰都、宜昌、武汉进入东北,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队。紧接着,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州,投入到战后重建工作中。

最开始,马培富所在部队的工作是清理战时修建的防空洞。战士们将防空洞两边和顶上支撑的木棒拆下来,用钢钎、二锤、錾子等把洞内空间扩宽、洞壁整平,将打下来的渣土石块运出洞外,再将洞壁用水泥加钢筋浇筑加固。随后在洞内修建了会议室、宿舍、厨房、仓库等功能区,并接上照明线路。最后用石头封好洞口,再用石块、泥巴恢复山形原貌。将来有需要时,只需按照图纸把封堵洞口的泥土石块刨开,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战后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条件十分艰苦,马培富和战友们发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实行“两班倒”制度夜以继日地开展重建工作。清理防空洞的工作完成后,又帮助当地老百姓修建了大量桥梁、水渠和房屋。

1958年8月,马培富随部队回国,在天津站受到热烈的欢迎。“我和战友们佩戴着立功章和和平鸽胸徽走下车,看到了人山人海的接站群众,大家齐声高喊欢迎‘最可爱的人’。当时我眼眶就湿润了。”马培富说,“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场面,此时,作为一名军人,我感到非常光荣,也更加坚定了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

回国后,马培富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驻山西省忻定县。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马培富随部队从忻定县开拔,前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叛。

从海拔1000多米的山西到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环境异常恶劣。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天寒地冻,战士们行装单薄,只能两名战士搭伙睡觉,在雪地上铺上桐油纸和毛毯,人睡上去,再盖上毛毯和桐油纸,睡觉时两名战士各睡一头,将脚伸到战友的胳肢窝相互取暖,抵御寒冷。一旦遭遇大雪天气,早晨起来,整个营地都会被大雪覆盖,哨兵就要一个一个将战友们从冰雪中扒出来。在高原上,吃饭也是个难题,生火的材料只有干牛粪,而且由于气压低,煮出的饭往往底下的糊了,上面的还没熟……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负重40斤急行军,对战士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限考验。“我们班一名年仅19岁的小战士倒在行军途中,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上。”至今回忆起来,马培富仍难掩悲痛。

1960年10月,马培富在青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叛乱被彻底平定,马培富在战斗中荣立三等功。

1961年到1982年,马培富先后在解放军多个部队任职。不管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团结同志,受到领导和战友的一致好评。在征兵工作中,他负责后勤工作,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积极协调联系车辆、调配物资,将物资及时准确发放到位,出色完成了任务,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2年2月,马培富转业回家,进入县人民检察院工作,1997年3月退休。

马培富为人公正廉洁,严格执法、秉公办案,在检察工作中,从不为个人关系跟人打招呼、说人情。有一次,他的一名亲戚跟人闹了矛盾,带着礼物从老家赶到县城找他帮忙,他热情款待,然后委婉地说:“我们是亲戚,要是在平常,你送的东西我肯定收下。但这次你的东西我不能收,我不能帮你说情。”亲戚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去了。

马培富清正廉明的名声渐渐传开,很多人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近人情”,与他疏远了关系。“我从事检察工作,监督执法是我的职责。根据回避制度,涉及我的亲戚朋友的案件,我不能过问。”提及此事,马培富认真地说。

马培富工作42年来,没挨过一次批评。在部队当兵27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11次受嘉奖。在县人民检察院工作15年,年年得表扬、受表彰,奖状攒了一大摞。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他都时刻听从党指挥,步伐坚定跟党走,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得到部队领导、战友和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我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中共党员和检察干部,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悉心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我毕生的信念和追求。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会更加繁荣、更加强大!我将始终牢记入党誓言,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党的工作,做一名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马培富目光坚定地说。

(此稿写于2022年10月)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