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三共”搭建产业兴旺“红色跑道”

石家乡党建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务工村民采摘平菇

本网讯(记者 隆太良 通讯员 马玉平 谭万玲 文/图)“这平菇长势很好,肉质厚,成色不错。”“现在每天要采摘新鲜平菇1000多斤,效益较好。”“这个共建模式好,达到了多赢效果……”近段时间,在石家乡黄龙村庙坝组食用菌种植基地,乡村干部、基地负责人、务工村民谈到食用菌产业发展时,个个眉开眼笑、赞不绝口。

去年以来,石家乡党委政府为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黄龙村引入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联股共融、联建共筑、联心共谋”的“三联三共”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高山食用菌产业,搭建起了“支部领航、产业兴旺”的“红色跑道”,为兴产业、促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跑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加速度”。

“联股共融”建机制 以特色产业促振兴

走进黄龙村食用菌种植基地,69座塑料大棚错落有致地搭建在田间地头,务工村民在大棚中来回穿梭,忙而有序,有的驾驶叉车转运菌棒,有的往大棚的钢架上摆放菌棒,有的正采摘新鲜平菇,有的则将平菇装车后运往重庆主城……

然而,在食用菌基地建设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这里都是撂荒地,到处荆棘丛生。”庙坝组的村民说。

为有效激活庙坝组的撂荒土地,推动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2022年,石家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促成石家乡黄龙村、凤凰村与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姻”,完善了“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由黄龙村、凤凰村分别出资70万元,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约1000万元,深入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举措,通过“联股共融”,纵深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

去年入秋以来,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庙坝组流转了31户村民的撂荒地,共80余亩,经过紧锣密鼓施工,在今年夏季修建起了69座食用菌大棚和1个食用菌生产车间,让黄龙村和凤凰村的村民实现就近务工,发展起以平菇、香菇、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不仅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同时还用产业振兴激活了乡村振兴“密码”。

“联建共筑”强堡垒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基地建起来了,我们在这里就近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真的是两全齐美啊,当地党委政府和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我们群众做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在食用菌基地务工的村民们纷纷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是保障。石家乡党委政府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将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胜势,在其引领和推动下,黄龙村党支部、凤凰村党支部与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立推行“党建联盟+产业联盟”模式,由该公司派出的党员,组织黄龙村、凤凰村的党员和种植食用菌的务工党员成立了“乡村振兴党建联盟”,通过交叉任职,将“党建链”建在“产业链”上,使“党建链”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该“乡村振兴党建联盟”通过共上联合党课、共过主题党日、共商党建课题、共办党务培训等方式,推动党支部“联建”、党员“联学”、组织生活“联过”、发展思路“联谋”,共同筑起了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实现了“党建联盟”推动“产业聚合”,助力食用菌产业做好做优、做大做强。

“联心共谋”聚合力 共享乡村振兴红利

走进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机械设备徐徐运转,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来回回进行工作指导,统一着装的务工村民忙碌着装菌袋……生产现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该“乡村振兴党建联盟”紧紧抓牢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通过“联心共谋”,构建起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联动发展格局,促进了土地、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联享联用,凝聚起了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基层党组织实力强、集体经济发展强、农业产业质效强、群众收入持续增的“三强一增”目标打下了坚定基础。

据统计,黄龙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步入正轨后,该基地可吸纳当地30余名村民长期就业,平菇、香菇上架总量将达到150万棒,种植羊肚菌20亩左右,每年生产总产值约800万至1000万元。

在石家乡党委政府支持下,黄龙村、凤凰村与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实施“三联三共”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同频共振,在“支部领航、产业兴旺”的“红色跑道”上跑出了产业发展“加速度”,实现了“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多赢目标。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