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馨
刀背梁最美的季节应该不是春天。想象中,它的夏天似油画,浓烈,高山草甸衬着湛蓝的天空,大风撵着团簇的云朵,翻滚着,生动着。它的冬天应该像国画吧,漫天风雪,覆盖了裸露的土地,寥寥几笔,勾勒出大地的苍劲,大山的神韵。寒风吹彻,传递着强大的能量。
刀背梁,因其貌似刀背而得名。这是七曜山脉上,一条蜿蜒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大山脊背的公路。本是为运送风电设备而建,却因此成就一段传奇。
看到它,我怦然心动。家乡有座刀子岩,也是壁立千仞,最窄处仅十米。但刀子岩上的路并不长,路边密密层层生满了乌冈栎,一种有着坚硬叶片的树种,容易让人忽略地势的险要。而刀背梁视野开阔,一眼望下去就是无底深渊,且在山脊上整整绵延了18公里!
其实坐在车里,并无特别的感受,因为路况良好,两侧装有护栏。只有行在陡峭的下坡路时,才体会到车子向下俯冲,俨然坐过山车一般的失重感。既然修在山脊上,路就不会太平直,有时是S形,有时呈U形。车子在群山之巅兜兜转转,如入洪荒之境。
站在高处远眺,数不清的大风车挺直脊梁,伸长手臂,与蓝天相拥。根根擎天巨柱之上,长达五六十米的白色扇叶在风力驱动下,不知疲倦地旋转。锋利的叶片剪断长风,发出“呜呜”的声响,极像低空飞行的机群,那景象着实壮观。
近年,一场清洁能源革命,让风电遍地开花。七曜山的大风车位于大风门,海拔高,风力强,转动速度尤其快。当年,为建大堡梁风电项目,人们克服施工作业面狭窄的困难,采用小型挖掘机,钻机一点一点掘进,道路贯通足足用了7个月时间!后来又用混凝土和钢筋浇筑预制梁拓宽部分路基,才形成了这条“天路”的基本格局。七曜山地处偏远,这条路串联起大山深处4个乡镇10个贫困村,真正成了一条致富之路。
山下阳光和煦,万物生长,刀背梁仍是凉风四溢。大风从每座山的豁口吹来,揉乱了头发,掀动着衣衫,推着我们向前。望出去,是泼泼洒洒苍绿的山色。七曜山属武隆山系,有着雄浑跌宕、沟壑纵横的特质。大片裸露的山石,历经了岁月的剥蚀和风雨洗礼,加上亿万年大地的沉降和裂变,形成了一道道大山的褶皱。它们连绵着,如阵阵海潮汹涌而来。视线所及,层峦叠嶂,浅绿、深绿,黛蓝……
刀背梁上有两道奇观,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公路中段有处“兵书宝剑峡”,杂树林与崚嶒山壁错杂,望去俨然一本翻开的巨大天书,有种仗剑天涯的意味。另外,到过刀背梁的人,都不得不提及两棵孤独的树。它们立在一个高约20米的山坡上,也许是当年修路凿断了根系,它们枯萎了。奇的是在大风摇撼下它们始终屹立不倒。一棵直立向天;另一棵虬屈着,尽可能将枯瘦的枝干伸出去,承接风,沐浴雨。它们的姿态,和悠悠转动的风车相得益彰。
风车,一直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人们向往美好,探索求知的渴望,古今大抵相同。没想到看似贫瘠的刀背梁上还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冶锌遗址群,几百年前的人们就懂得用“下火上凝”式的蒸馏法萃取锌,令后世人对他们的智慧充满敬意。这一发现,刷新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关炼锌技术的记载,使我国炼锌史研究从文献调研走向田野考古和发掘阶段,可想而知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产生了多么积极的影响。
而今,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下,他们的后代重新将目光投放在青山绿野,用勤劳和智慧去滋养土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它最丰厚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秉承了先人的意志,因为土地带给人财富的同时,总是带来无尽的思考。
不知不觉走过刀背梁,走进三星乡。远望层层梯田,线形优美,已充盈着绿意。但我更加期待它秋天的蓬勃与灿烂。到那时,一层又一层向上的梯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伏下身,轻嗅大地的清芬。刀背梁的风,从历史的尽头吹来,抚过那些柔软的枝条、饱满的谷粒,与我们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