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桥头看变化


5月18日,石柱县桥头镇瓦屋村,正在修建中的“瓦屋小镇”。

5月18日,石柱县桥头镇长沙村商业街已具雏形。

5月18日,石柱县桥头镇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学生正在进行摆台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5月18日,石柱县桥头镇长沙村,游客路过一间特色民居。

核心提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是全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也是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对口帮扶乡镇,自2021年5月起,有12名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在此扎根。重庆日报记者把桥头作为乡村观察点之一,每年定期进行蹲点调查、采访,记录桥头的发展变化。近日,记者第三次来到桥头,再看新变化。

5月18日,时隔一年,再次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变化随处可见。

从整体着眼,地中海风情的商业一条街已然开街,土家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瓦屋小镇”也开门迎客,露营基地配套升级,精品民宿聚集成片;于细处观察,小镇里开了饮品店、火锅店,滨水湖畔新添了空中漂流、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闲置农田里也种上了蔬菜。

这些变化,让去年确定下来的“千年桥头水韵果乡”2.0版桥头镇乡村振兴规划轮廓更为清晰,农文旅融合发展态势日渐显露。

新增40余家企业

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最近一年,我们努力在让‘蓝图’变为现实。”驻乡工作队副队长叶林开门见山,“重点工作就是广泛吸纳人才,政府搭台,让企业‘唱主角’。”

此前,桥头镇就意识到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所以引回了村民刘书琴,开办了桥头第一家民宿“冇名堂”;通过召开人才引进会,面向石柱县广发“邀请函”,引进了业主袁权,在长沙村湖畔开办民宿、建露营基地,打造商业街。

“因为进驻得早,不知道发展态势究竟如何,去年只是试一下水,投了300万元,打算观望一下。”在露营基地新设的茶水吧里,讲起一年多来的发展历程,袁权意气风发地说,“目前我在桥头的总投资已经达到1000万元,未来我还要继续追加1000万元,全力把长沙村打造成滨湖康养小镇4A级旅游景区!”

短短一年时间,从犹豫观望到信心满满,袁权态度的转变来自于桥头人才的汇聚,特别是市工商联副主席、市餐饮商会会长严琦带着陶然居入驻,在她的影响下,许多观望的企业纷纷来投资,一下子让这里旅游内容更丰富了,接待能力也提高了。

严琦的入驻,就是桥头镇强化招商引资、招贤纳士的典型案例。

严琦的陶然居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她本人也一直关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此前就动员市餐饮商会成员单位在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打造了“百企联百家”农家乐院落群,成了重庆市村企结对帮扶的典范。

但对于到桥头投资,一开始她是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人少、产业不强、配套不完善。“但镇里几次邀请我来考察,最后我还是决定来看一看。”严琦说,考察下来发现这里自然风光特别好,尤其是瓦屋村土家特色的夯土房,让她一下子心动了,很快“瓦屋小镇”项目启动,陶然居入驻。

不仅如此,严琦还流转闲置农房开办了民宿,一租就是20年。“作为龙头企业,此举给了其他企业在桥头投资的信心。”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介绍,最近一年,桥头镇新增企业40余家,目前全镇企业总数超50家,餐饮、民宿已呈现集聚效应,旅游人气、接待能力大大提升。

把学校办到产业基地

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各种企业相继到来,但问题也随之凸显——桥头本地常住人口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企业的用工很成问题。

期间,有企业尝试对外发布招聘广告,可由于位置偏远,尽管开出的工资比市场价高出三分之一,但还是没人愿意来。以陶然居为例,目前仅有服务员2名,遇到客流量大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只能寻求镇、村干部临时帮忙。

“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没办法在这里安心发展。”王东说,去年镇上组织相关企业召开座谈会,就用工问题讨论解决办法。经推荐,桥头镇联系上了梁平职教中心。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梁平职教中心近年来通过与企业、农业主体等合作,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企业有需求时,中心就将专业技能课程“搬”进企业生产一线,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帮助企业建起了人才“储备池”。

当桥头镇提出进行校地企合作时,梁平职教中心决定创新办学机制——把学校办到产业基地。

今年4月,通过对野鹤村闲置小学的整修利用,一所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在桥头镇正式落地,梁平职教中心2022级旅游班49名学生在此开始了异地求学之旅。

采访当天,在产业学院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几张大圆桌上进行餐饮摆台技能训练,杯盘碗碟皆按照标准顺序摆放。“他们最近陆续在陶然居有需要时去实践过,技能提升很明显。”班主任陈雪莲说。

学生们显然也对这种办学模式感到新鲜。“我想象中的乡村旅游就是看看自然风光,吃点农家菜。但来到桥头镇,才发现原来乡村旅游也能有很多花样,长见识了。”学生李永康说,特别是站在景点现场去写解说词,跟平时在网上查资料完全不一样,“有真实感受,写得更生动。”

目前,桥头镇产业发展急需旅游、电商、智慧农业等方面的人才,梁平职教中心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按需轮流到桥头上课。“未来我们将以产业为平台,将这种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王东介绍,比如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可尝试由产业学院承接项目,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就把服务项目完成了。

挖掘“千年桥头”历史文化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目前,桥头镇已吸引了多家企业家来投资,大量市民来游玩,正在探索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记者在桥头镇看到,这里已打出“风情土家小寨,精致山水小城”的发展定位,不仅设计出了具有土家元素的桥头卡通形象、桥头表情包,还成立了文艺小队,队员们身着土家传统服饰,为游客表演土家啰儿调、土家摆手舞等。

“我们还重点对‘千年桥头’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叶林说,桥头场镇已有千年历史,土汉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讲好桥头故事,是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为此,桥头镇近年来加强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搜集和梳理。修建“三多桥”、白塔、乌塔,维修大寨坎巴盐古道,藤子沟水库建设移民搬迁,桥头八景……这些历史和故事的挖掘整理,给桥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启发。桥头镇曾以多桥闻名,以前有乡绅造福百姓修建了一座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桥”,但随着藤子沟水库的修建,整个乡镇后靠搬迁,“三多桥”和原来的场镇被淹没于水下。

“这背后体现的是桥头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全力支持国家建设的奉献精神。”王东说,桥头如今已重新提炼“三桥”精神,将其重新定义为回乡桥、连心桥、致富桥,创建“三桥”党建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目前,白塔遗址修复工作已在进行当中,作为小镇的重要象征,不久后它就将重新“归来”,成为桥头一道新风景。

【记者手记】

感受乡村“生长”的力量

两年多时间,三次采访桥头,变化可观可感。

2021年,驻乡工作队进驻不久,我们就紧跟脚步来到桥头,这也是我第一次到桥头。当时,工作队正在加紧“进状态”,大量走访,摸清“家底”,然后制订出乡村振兴初步规划,明确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

2022年,时隔一年再访桥头,镇上已经有了民宿、露营基地等业态进驻,“灰扑扑”的乡镇“亮”了起来。在此期间,桥头镇在执行发展规划时发现了不合理之处,并随之进行调整,诞生了“2.0”版本的新规划,更清晰的发展思路,让入驻业主增强了发展信心。

这次三访桥头,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人才的大量汇聚,各类业态的蓬勃生长,让桥头的农文旅融合内容得到迅速拓展和升级,乡村振兴也由政府主导,转移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走上了市场化发展道路。

在市场化竞争中,企业为了发展壮大,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主动谋发展,无论是增添空中漂流、沿湖小火车等旅游项目,还是从细节处对民宿“精雕细琢”,从特色餐饮入手放大优势,大家在这方天地各展所长,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桥头镇的发展越来越好,这是一种从内释放出的自我“生长”的力量,也让桥头发展未来可期。    (栗园园)

(重报记者栗园园/文 重报见习记者尹诗语/图)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