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村庄罩在朝霞编织的梦里,一束束光铺天盖地洒满大地的心房。地里的露珠还在酣睡,一颗颗被光映得透亮。村口的狗儿吠一夜也累了,倚着门酣然大睡。
早饭过后,孩子们簇拥着我。我看着这些孩子,他们蹲在水沟边玩起“过家家”,湿漉漉的小手沾满了欢乐的淤泥。我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那棵梨树,他们争先恐后,走进三伯家那沉寂的院子。
刚一走进,就看见突兀的树桩。原本高大的梨树没了,眼前就只剩长满苔藓的树桩,我的心为之一颤。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像被裹上一层厚厚的油布,沉重极了。
回想儿时,三伯家这棵树上的梨是全村最甜的。它一次次盛开在绚烂的春季,花白如雪,花瓣嫩极了。只要风一起,浓浓的花香就弥漫了整个村庄。村庄还浸在春天的梦里,地里的人们早已闲不住。一家老小扛着锄、背上篓、提着篮……在鲜艳的大地、阡陌交错的田地里埋上种子、栽上苗子。正是时候,家家都急着把洋芋栽到地里。山上开始有了几丝鲜活的颜色。麻雀燕子在林间尽情撒欢,吵得整个林子沸沸扬扬、好不宁静。地里还留着铁犁翻过的痕迹,曲曲折折的田垄紧捧着农民们的心。女人们躬着身,在地里退着步挖坑;男人们挑着粪,一步一步踏着青石过河。我和小伙伴们一样,高兴极了。上学时,我们把梨树的花瓣放进书包里,香气四溢。
夏天割完兔草回来,我们在那繁茂的树下跳房子和荡秋千。婶婶和姐姐们躲避炽热的太阳,在树下乘凉午睡。表公常在树下跟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英雄故事,我们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当我们问起这棵树的树干为什么只有一半时,大人们就跟我们谈论起了这棵梨树的历史。十年前,村里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火势凶猛吞没了房屋,只有这棵梨树残留了下来。它经历了这次火灾后,树干被烧坏了一半。很多人都以为它会死了,可是没想到第二年春天,梨树竟然开花了。之后,梨树结出的果子一年比一年丰硕,一年比一年甘甜。
最让人欢喜的是秋天,这棵梨树会结出又大又甜的梨。每年此时,三伯总用撮箕盛满梨挨家挨户送。那些日子,梨树在我心里最美丽。
梨树就这样成了记忆,慢慢地觉得它似一位母亲,把自己的一生无私献给了村里人。
梨树的无私,让我想到了我的二伯。村里人一提起我的二伯,都会竖起大拇指。上世纪七十年代,为解决村里出行问题和孩子们上学过河困难,二伯硬是自己四处筹钱,在大山洼里刨出一条路来。最艰难的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人们啧啧称赞的是大山沟桥。为尽快修好这座在大山沟(小地名)的圆拱石桥,全村老少主动出工出力,钢钎、锄头、撮箕、打杵……能用的都用上了。他们肩挑背磨、起早贪黑,在一锤一钎中雕饰桥身。他们齐心协力、咬紧牙关,在“嘿咗嘿咗”的抬石号子中搬石挪沙。过了好些时日,这座石桥终于建成。从此,村里人不再担心孩子们上学路上过河遇险。从此,这座桥就默默地陪伴着涓涓细流的六塘河。
梨树的无私,让我想到了吴家的表婆。年轻的表婆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她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她步入大山,服务大山。她一辈子扎根大山,再未离开大山。就这样,表婆从而立到不惑,从年少到鬓霜,她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教育着我们这些山里娃,她是我小时候最崇敬的人。
二伯、表婆……他们像一棵棵“梨树”永久活在了我们的心里。村里的梨树虽然死了,但心中的这一棵棵“梨树”在我们的生命里仍然春华秋实,枝繁叶茂。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顿时肃然起敬。
三伯家院子里的这棵梨树,无怨无悔地长在村里。它面向四季,迎着风雨,一年又一年把梨香献给村里人。它和我们心中的“梨树”一样,成为了村庄的脊梁,成为了我们的荣光,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温暖,永远让人敬仰。
在“梨香”的村庄里,我们迎来了第一条公路,迎来了改革开放,迎来了脱贫致富,迎来了一次次收获。在“梨香”的陪伴下,全村人翻滚打拼、不屈不挠,一步步走向四方、走向喜悦,走向更加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