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外长江碧水
方寸天地间浊水变清澈
化验员对出水进行检测
工作人员对粪便污水开展水质记录
一湾碧水绕渝中,渚清沙白鸟飞回。12月下旬,长江渝中段江面上空,徘徊着不少候鸟。江水变清、水质变好、生态变美,已成渝中“标配”。这背后,是渝中多年挑起的“上游责任”和“主城担当”。
渝中的长江岸线并不太长,但区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态压力不可谓不大。作为重庆最早的都市区,这里山势起伏、楼宇错落,“山城”名头驰名中外,却也因高差较大、旧楼密集,不少地方管网无法通达。粪便污水去哪里?成了大课题。
把好“排污关”,渝中给出的答案是:用高科技手段,高标准建设运营粪便污水处理场,打造直饮水标准的过滤系统,让流入长江的每一滴水,都经得起生态的验证、历史的检验。
集中清运 200余吨粪便污水有了“归宿”
南方冬晨多阴冷,12月21日,天微凉、天微亮,郑宣银和黄茂林便同其他36位同事一起,穿梭于渝中的大街小巷,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收集粪便污水。
从小区到公厕,从山上到坎下,有了现代设备的辅助,一车粪便几小时便吸满。截至2021年12月,渝中区共有160座公共化粪池,434座弃管化粪池,接近600个化粪池的总量,全部都被定期清掏、转运、处理,它们的“归宿”,是黄沙溪环保绿化基地。
该基地始建于2009年,初期总投资8784万元,日处理粪便能力500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2011年底,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每天处理200余吨粪便污水。
不仅如此,作为重庆主城区唯一的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基地,这里还解决了主城不能进入管网的2万多座化粪设施的“老大难”问题,有效减轻了污染物超量进入长江水体,堪称长江边上的“净水滤芯”。
变粪为水 20余道工序确保洁净
今年8月,一场前景未知的化学实验,在黄沙溪环保绿化基地里展开。场长车英带领同事们,进行着除磷实验,他们试图调整工序,提升处理效率。
“粪水和普通污水完全不同,成分复杂得多。”车英介绍,如氨氮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上千倍,COD(化学需氧量)含量是300倍,总磷含量也有70余倍。面对情况不一的“来料”,车英和同事们总要不断调整应对措施,“关口”才把得严。
场站建成并非一劳永逸,基地运行10年来,他们进行过无数这样的实验,还前往张家港、深圳等地学习经验,使得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大幅度提升,让流入长江的水质更清澈。
“干净、干净、再干净!”技术骨干肖小聪介绍,2020年9月,基地投入180余万元,加装粪渣污泥处理升级系统,有效改善了微生物生存条件,优化除磷效果,增强脱泥能力,让出水更洁净。
肖小聪说,从令人掩鼻的粪便污水,到清澈见底的水,共经过20余道工序。如今走在基地,完全闻不到“特殊的味道”。
“不夸张地说,出水已达到了直饮水标准。”肖小聪自信地表示,虽然不一定亲口尝,但各项指标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足见水处理的高品质。
严格把关 10年处理粪便污水超80万吨
“现代都市的粪便污水处理,是‘无废城市’的重要标志。”基地主管方、渝中区城管局环卫三所副所长范娟说,2020年,渝中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年来,基地累计处理粪便污水80余万吨,进粪指标从COD15000毫克/升、氨氮600毫克/升、总磷130毫克/升,变为COD40毫克/升、氨氮0.5毫克/升、总磷0.2毫克/升,整体污染物降解率达到99.8%。
粪水变净水,最脏变最美,渝中为两江捧出清流。数据显示,近年来,长江、嘉陵江渝中段地表水水质由III类提升到II类标准,大溪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渝中以十年坚守,用科学的源头防控,给予了母亲河最温柔的呵护,为水生态筑牢了最严密的屏障。站在历史的节点远眺,这不仅是我们可触摸的“功在当代”,更是惠及子孙的“利在千秋”。
(渝中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廖松 晏艳辉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