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采访记录过老人罗家瑜走来凤的路线图,其中有个“大小村”,一条峡谷,要趟七十二次河,才能走完,而且还要穿过一条瀑布,有“七十二道脚不干,人在水下钻”的说法,当时就让我十分感兴趣,写进了正在创作的扶贫小说《深山松涛》。没想到的是,这部小说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青睐并连载,获得2018年度重庆市文艺创作项目资助。
《深山松涛》是第一部写进“巴盐古道”名称的小说。
我知道自己的创作水平很差劲,没有理由让国家级媒体关注。难道就是书中引入了巴盐古道这个名字?写进小说的大村、小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些疑点,催促着我尽快弄清楚。
9月20日,出了咸丰县城不久,我们看见“忠堡大捷纪念馆”。进到馆里,宽大的坝子,一幢大楼,门牌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咸丰纪念馆”。进到馆内,前言介绍迅速吸引我的眼球:
“土地革命时期,咸丰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大村召开载入中共党史的“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决定“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随后,开辟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根据地和黔东特区,并逐步发展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突围长征,在咸丰取得“忠堡大捷”,载入党史和军史。12月,红十八师完成掩护主力转移任务后,奉命归建,开始长征,在咸丰罾沟突出重围,经川东黔江至贵州江口会师。”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有一副挂图再次吸引了我。《小村穿洞红军游记大队》:1933年12月底,红三军特科二大队八十余名战士在红军主力撤出黔江的战斗中,与主力失去联系。之后,他们自行组成游击队坚持斗争,辗转来到咸丰小村,进驻穿洞,开展革命斗争。1934年4月,遭到当地保安团和土豪的围攻,七十四名战士壮烈牺牲,没有一个人投降。
还有一副挂图,也让我记住:1933年11月18日,贺龙元帅率红三军由利川来到小村,在刘自伦家的厢房住宿。当晚,贺龙在刘民耀家召开群众会议,讲述革命道理,宣布红军政策和纪律,受到当地百姓的理解和欢迎。小村团总李儒轩归顺贺龙红军。
我参观完纪念馆也陡然间明白,原来我小说中写到的大村、小村,就在咸丰县,而且还有一段辉煌的革命历史。(未完待续,作者 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