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刚下过大雨,我们到达山脚小河街上,看见满河浑浊的大水翻滚流淌,狭窄的街道上,有一两间木房子,还依稀呈现古老盐道的风韵。
我的老家罗家漕,是一块贫瘠之地,为了生存和免于兵役,年轻人几乎都背过锅巴盐。伯父罗家瑜,1927年农历四月初二出生,2019年1月3日逝世,享年九十二岁,他是石柱县最后一位背脚子。2016年夏天,我专门问过老人关于走盐道的经历,老人也曾讲述了沿途的小地名。老人过世后,我特写了一篇报道《巴盐古道上最后的活化石,石柱九十二岁背盐汉子遗世》,整理记录了老人走过的古盐道。这次我们重走盐道,就是先辈罗家瑜生前走过的路。
在老人的讲述中,我对小河有了第一次印象。在2016年石柱县修罗氏家谱时,我从清朝乾隆年间老谱书上知悉,有一支罗姓人迁徙于小河。那时我到过一次小河,罗应菊妹子还带我们参观了有着四百八十余年的水杉母树。
今天中午,罗应菊姐弟五个,以及87岁的母亲,热情地接待我们一行。在弟弟罗应东家吃饭时,罗应菊再次讲述了爷爷和父亲流浪到小河,并在此落脚发展的故事。
原来,罗应菊爷爷罗国太,是石柱西沱古镇人,因为躲壮丁,走上盐道,从此与家里失去联系。儿子罗家法在背锅巴盐的叔叔带领下,走上盐道,寻找父亲,就在小河乡,他找到父亲。而此时的父亲,在一户开客栈的商人范老板家里做长工,日子过得很艰难。父子相认之后,正值1949年全国解放,两人遂决定在此安家。
这就是沿着古盐道迁徙的例证。罗应菊讲述的家族历史,我写进了长篇小说《盐街》。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这次我带了一本书,嘱托罗应菊在他父亲的坟前烧毁祭祀,安慰游子的灵魂。
吃午饭的时候,罗家五姐弟全部到齐,罗应东在利川工作的儿子罗祥,带着漂亮的妻子和八岁的儿子特地赶回,四代同堂,其乐融融。他们用这样隆重的方式接待家乡来的客人,在他们眼里,我们不是客人,是亲人。看得出来,这家人十分团结,依然传承着古镇人“开放、包容、和善”的品质特征,有着巴盐古道上民族大融合、文化大碰撞熔铸的古盐道精神。(未完待续,作者 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