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与活动①

中共石柱第一个县委成立地——马洛洞.jpg

中共石柱第一个县委成立地——马洛洞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战开始。抗战开始后,石柱县党组织取得了国民党政府的默认,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2月,中共石柱县委(以下简称县委)建立。县委的建立,使石柱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得到加强,斗争方向更加明确,革命斗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

一、党组织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壮大

1938年12月,中共石柱县委建立。在县委的领导下,各地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女校和农职中、工人、西界沱街等14个党支部,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全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抵抗日本侵略。在四川省剑阁县禁烟局隐蔽的中共党员谭逢盛辞去工作,于9月返回重庆,在重庆民生公司工作的川东师范同学、共产党员黄亦人的帮助下,与重庆“救国会”负责人、共产党员漆鲁鱼见了面,并被安排在漆鲁鱼领导下的“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工作。几天后,谭逢盛接受组织安排,返回石柱开展党的工作,并以重庆民生公司为联络点,以黄亦人为党组织联络人。

谭逢盛回石柱以开南宾书店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以南宾书店为阵地,开始向广大群众宣传进步思想,推介进步书刊,逐步团结了一批热血青年,在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主张,并从宣传抗日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党员发展对象。根据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和四川省委提出的从6月至8月底,将党员人数扩大10倍的要求,首先恢复了金玉凡的组织关系,接着发展了陈彦、金明惠、樊汝琴、谭若禹、樊晋弦、刘贤波等人为中共党员。不久,上级党组织派来白仲山、罗金全等人协助谭逢盛工作。同时,马义、谭卓安等在革命失败后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也得以恢复党籍或重新入党。8月,已任中共丰石中心县委委员的谭逢盛,从丰都开会返回石柱后,积极着手筹建基层党支部。10月,抗战时期石柱县第一个党支部——女校党支部,在石柱县女子小学“葵星楼”建立(隶属丰石中心县委领导),陈彦任支部书记,金明惠任组织委员,樊汝琴任宣传委员。

为更好地组织南宾书店印刷厂的党员开展活动,1938年10月,中共石柱县工人支部建立,谭逢盛兼任支部书记(后由罗金全、陈珍银接任)。工人支部建立后,在县城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先后组织了工人读书会、读报组,宣传革命思想,提高群众抗日积极性和革命意识。县城内的校工、厨工、石印工及各种手工业者共100余人参加了学习,向奎、冉瑞云等16人被吸收入党,组建了7个党小组。

这期间,谭逢盛利用在农职中兼课的便利条件,于11月建立了农职中党支部,黎永万任支部书记,刘贤波任组织委员,谭若禹任宣传委员。不久,彭逸民、谭登炳、谭俸邑、张玉斌、江丹林、谭俸涛、秦世盛、秦尔增、陈文楷、李青鸾、崔云柱、邓正忠、谭宁衡、郎中文、田紫轩、李平渊、陈善琨、谭显珍、何光英、刘永洁、沈启云等青年教师和学生,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党员人数增加,农职中党支部在二班、三班、四班分别成立了党小组。

谭卓安恢复党籍后,同在西界沱工作的秦万鑫、彭普昭、谭鼎文、汪德芳、范右理等人,也恢复了党、团籍,于11月建立了西界沱街党支部,谭卓安任支部书记,彭普昭任组织委员,秦万鑫任宣传委员。之后,谭学沛、李顺洪、崔英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月,谭卓安按照组织的安排,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六房岭开展工作,在虾趴沟一带培养发展了江诗群、江诗信、谭安胜等入党,建立了西沱乡党支部,江诗群任支部书记,谭安胜、江诗信分别任组织、宣传委员。之后,支部吸收谭俊安入党,党员人数增加到4人。

12月,经中共丰石中心县委批准,中共石柱县委在马洛洞的过河木船上建立,谭逢盛任县委书记,刘荣疆、樊晋弦、黎永万、陈彦分别任组织、宣传、青年、妇女委员。

同月,三星乡青年秦禄廷和大河乡青年陈之盛(陈尚文)、马官德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经组织推荐,秦禄廷到江池小学任校长,以江池小学为据点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冬,受谭逢盛委派,黎永万与樊汝琴一道,赴重庆机房街72号大厦国民革命军第18路集团驻渝办事处参加学习,历时3个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掀起反共高潮,在全国各地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国民党石柱县政府当局,也加紧了捕杀共产党人的反革命活动,石柱革命形势一度十分严峻。

2

193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党员发展工作。由于县委未接到上级的相关通知,第二任县委建立后,仍然把党员发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7月,丰石中心县委决定,因工作需要免去谭逢盛县委书记职务,任命何剑薰为第二任县委书记,谭逢盛、樊汝琴(女)、白仲山、陈彦(女)分别任组织、宣传、青年、妇女委员。

同年夏,通过《新华日报》《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接触革命思想的忠县涂井盐警队队长李驹佩,给重庆《新华日报》社写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社经了解李驹佩的情况后,将其介绍给石柱县委。何剑薰随即前往西界沱。西界沱街党支部经过考察并与李驹佩谈话,决定吸收其入党,在西界沱街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在李驹佩的积极培养介绍下,同在忠县涂井盐警队的任志祥、郑佐卿(郑地相)相继加入了共产党。11月,经县委批准,忠县涂井党支部建立,李驹佩任支部书记,郑佐卿、任志祥分别任组织、宣传委员。此后,涂井党支部又发展了周成松、吴天阳、周成岭、黎永平等党员。在西界沱,谭学沛、崔英福、谭华生、谭竹方、谭万宜等,也相继被培养入党,谭学沛亦继谭卓安之后担任西沱街党支部书记。

1940年2月,中共川东特委根据工作需要,调何剑薰去重庆工作。川东特委负责人林蒙派廖方村、王水若来石柱以教书为掩护,组成第三任县委,廖方村任县委书记,罗金全、王水若、樊汝琴、白仲山、陈彦分别任组织、宣传、妇女、青年、统战委员,秦禄廷为候补委员。

第三任县委书记廖方村到石柱后,接到中共川东特委通知,要求各地党组织按照中央《关于停止党员发展的通知》要求,停止党员发展工作。但县委通过对石柱社会现状及阶级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石柱地处川鄂边区,与忠、丰、万、彭、黔、利等县接壤,在四川省属鞭长莫及之地,且远离国民党酉阳专署驻地,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是党开展工作的好地方;自抗战以来,共产党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石柱的群众基础较好。停止发展工作,不仅会挫伤革命积极性,且对党组织也是一个损失。因此,县委决定在坚持慎重态度和严格入党条件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党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党组织在县城先后培养发展了陈善淑、余凤华、冯汝碧、张常文等女党员,建立了妇女支部,由金明惠任支部书记。同时,在西界沱发展了谭学德、李顺洪、谭竹方、谭万宜等党员;在江池、三根树发展了秦玥廷、沈云英、梁定毓、余大河、孙相传、向地朋、马明儒、李代凤、李度司、张承爵等党员;在观音、三根树等地吸收了谭紫光、熊若飞等人入党。

为加强县委对各地党员的领导,更好地开展工作,县委除继续领导已建立的女校、工人、西界沱街、西界沱乡和忠县涂井(因农职中学生毕业支部相继结束)的5个党支部外,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又建立了8个党支部,即统战、南宾校、江池、西界沱小学、三根树、马武、观音和丰都高镇女校联络站党支部,扩大了党的组织基础。

县委派党员陈彦打入县政府教育科任督学后,于1940年3月在南宾小学建立了党支部,由县委书记廖方村兼任党支部书记,彭逸民、樊汝琴、白诗观等任委员。1940年秋,廖方村通过已打入国民党内部任第三区区长的共产党员樊晋弦的关系,到第三区任国民党区员,以加强对北路的领导,南宾小学支部停止工作。

4月,统战党支部建立,陈彦任党支部书记,党员有白仲山、向伟琴、秦禄廷等。1941年3月,在五县工委“撤红”中,陈彦等人撤走,统战支部停止工作。

7月,丰都县高家镇女校联络站党支部建立,金明惠任支部书记,党员有秦仕游等4人。当年冬,金明惠调西界沱,秦仕游调马武,女校联络站支部停止工作。

8月,江池小学党支部建立,由李驹佩任支部书记,党员最多时达到18名。1941年2月,五县工委安排“撤红”时,通过已打入县政府教育科任督学的地下党员向伟琴,将暴露的党员李驹佩、王北泉(又名胡庸、胡迪亚)、林明(即方长茂)、孙相传、江诗信、郑佐卿、谭学沛等转移至马武小学教书,江池小学支部随之停止工作。

同年秋,西界沱小学党支部建立,白仲山任支部书记,党员有赵叶心、黄炽昌、田紫轩、王敏、樊汝琴、金明惠等。1941年7月,西界沱小学支部停止工作。

当年冬,三根树党支部恢复建立,任天其(即任志祥)任支部书记,党员有项炳恬、马芝德、李度司、张承爵、熊若飞等。1942年春,三根树支部停止工作。

12月,县委在丰都县观音小学建立党支部,由谭紫光(化名宗帆、谭肖宜)任支部书记,有党员5人。1941年7月“撤红”后,观音小学支部停止工作。

李驹佩等人由江池小学转移至马武小学任教师后,县委1941年3月在马武小学建立党支部,李驹佩任支部书记。4月,李驹佩撤走,由王北泉接任支部书记。7月,王北泉由马武小学撤走,曹家梁接任支部书记。12月,支部暴露,曹家梁转移去彭水郁山镇大华炼油厂,其余党员分别转移到涪陵等地,马武小学支部停止工作。

在此期间,县委根据党支部分布情况,建立了3个区委:在悦来设北区区委,廖方村兼任区委书记,王家滋任组织委员,樊晋弦任宣传委员;在江池小学设南区区委,李驹佩(何愚)任区委书记,王水若兼任组织委员;在县城夏清贞家设城区区委,王汉廷任区委书记,熊申之、杨迪分别任组织、宣传委员。3个区委的工作先后在1940年秋冬季停止。

[打印]

[责任编辑: 曾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