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莼菜生产基地
花中漫步
小辣椒做成了石柱大产业 摄/聂广楼
石柱县三星乡 摄/李清洪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致富增收的长远保障,只有下好产业振兴先手棋,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才能以产业兴带动农民富、人才旺、百业兴。
近年来,石柱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乡村产业振兴试验示范为抓手,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重点,遵循“绿色、生态、有机”的原则,坚持部门统筹、乡镇联动,在提质增效上精准发力,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建成,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好“先手棋” 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建起新体系
入冬以来,石柱冷水镇、中益乡等多个乡镇迎来降雪,低矮的黄连叶片、修剪后的果树、收获后的莼菜田被薄雪覆盖着,土壤正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预兆着又一个丰年。
“这种病虫枝、枯枝,要及时修剪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来年的产量,还能减少果树的病害。”在洗新乡万寿村的核桃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肖永平正在为村民们讲解核桃树冬季修枝、施肥、刷白等技术要点。
丰年既有自然馈赠,亦是劳作的收获。自2017年万寿村开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来,种植了500亩核桃树,3年的精心管护,去年夏季部分果树已开始挂果。“果实采收之后,树体内营养严重透支,要在冬季增强水肥管理、修枝整形、清园灭菌等管护工作,为核桃树丰产积蓄能量。”据肖永平介绍,截至2020年底,该村因地制宜发展黄柏、核桃、皱皮木瓜、茶叶、莼菜、黄连等特色产业共7000余亩。
短期有收入、长期有保障。近年来,石柱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摆在产业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工作首位,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围绕高山、中山、低山三大区域对农业产业精心定位和布局,结合“四个30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在巩固提升持续发展辣椒、黄连、莼菜等传统特色产业基础上,持续推进以皱皮木瓜为主的木本中药材、以李子、柠檬、核桃为主的干鲜果以及茶叶等长效增收产业,有序有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因地制宜,“四个30万”工程有力推进。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累计中药材在地面积31.1万亩,基本形成30万亩中药材;持续推进辣椒、莼菜、脆红李等绿色果蔬种植,水果在地面积达12.9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9.81万亩,30万亩果蔬巩固发展;全县中蜂饲养规模达13.8万群,30万群中蜂产业有序推进;年出栏30万头生态养猪产业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围绕调整优化长效产业,该县先后出台深化脱贫攻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工作推进方案、产业技术及验收标准等10余个配套文件,探索出一整套较为完备、可推广复制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体系。
此外,该县还积极引进培育了160家经营主体建立1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200余个,所有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方式,大力推行“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模式,形成企业、群众和村集体建立股份合作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85个贫困村全覆盖,带动农户5万余户。
走稳“关键棋” 紧扣产业质效提升树起金招牌
2020年12月14日,位于黄水镇的中国唯一黄连交易市场——中国黄连市场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和摆摊的黄连卖家讨价还价,热闹不已。中午时分,卖家们近5万公斤黄连被采购一空。
黄连,石柱的传统产业,其种植规模和产量达到全国的60%。黄水所打造的中国唯一的黄连专业交易市场,年成交黄连5000吨,交易量占全国90%以上。石柱黄连,也因其产量与质量优势享誉全国。
农产品要产得出、卖得掉、卖得好,质量是关键。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2017年,石柱正式提出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按照“政府统筹、全域创建,标准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总体思路,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引领,扎实推进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有机产品品牌创建。
思路决定出路。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围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该县从产地环境、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产业效益上下功夫。以黄连为例,该县收集全国黄连产地5个品系64个不同地方种植的黄连标本,建立活体基因库,以此强化良种选种工作,同时实用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研究、改良土壤推广、培育生产经营主体“一手抓”,几年来,相继通过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黄连生产系统被公布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全县已建设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黄连等基地2.8万余亩,建立了莼菜、水稻、大米、马铃薯、蔬菜、辣椒、水果、黄连、黄精、天麻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9个。2020年,全县有机天麻、有机水稻、有机莼菜等品牌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打好“绿色”“有机”“康养”牌。品质提上去了,品牌也要建好,近年来,石柱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强品质、外塑品牌”要求,以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为抓手,推进有机农业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繁育、生产规程、产品加工、等级分类、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等农业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制(修)订,健全完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规范,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品牌创建成果丰硕。
“十三五”时期,全县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62个,认证总产量38万余吨;黄连、莼菜、辣椒、蜂蜜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中黄连、莼菜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黄连、莼菜、稻谷、天麻、李子、南瓜、黄花、猕猴桃等10648亩基地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打造“源味石柱”区域公用品牌。
落实“制胜棋” 围绕产业链条拓宽奏响振兴曲
1月15日,冬日的阳光洒满中益乡,黄精、大黄、羊肚菌、脆红李等成片的特色产业作物随处可见,挂着蜜蜂标志的路灯,蜂蜜黄色的农房外墙映衬着阳光,显得暖意洋洋。
“目前,我们正全力筹备今年5月20日在我县举办的第六届‘世界蜜蜂日’,相关蜜蜂导识系统、蜂蜜游乐园、蜂蜜科普馆正在有序建设中,星级蜜蜂养殖户也在培育中。”据中益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产业发展部向光伟介绍,进入冬季以来,气温降低,指导养殖户做好蜂群越冬工作也在紧密开展中。
2017年,中益乡开始将中蜂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支撑产业,出台相关政策、引进蜂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进“蜜蜂+旅游”,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中华蜜蜂特色小镇。目前,全乡已发展蜂农470余户,蜂群8000余群,围绕中蜂产业新研发的“三峡蜜罐”牌中益土蜂蜜、百花蜜、“蜂与自然”牌黄连花蜜等蜂产品已投产上市。
推动中蜂产业“接二连三”,串成从一产到三产的纽带,仅仅是石柱夯实产业融合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柱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足功夫,让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夯实利益链、价值链、销售链,让优质特色农产品不断“井喷”“泉涌”,走向全国市场,搞好“接二连三”,推动农旅深度融合,绘就美丽乡村蓝图。
做好产品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该县围绕“4个30万”产业大力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除蜂蜜产品之外,新研发的即食莼菜产品胶原莼露、黄连花等已投产上市,黄连牙膏、黄连香皂产品已完成试制生产;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1家,亿元级企业2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13家,年产值1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14家。
此外,该县还着力推进康养产业与土家文化、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农旅一体化,构建了一产催生三产、三产助推一产的互融发展体系。建设了莼乡休闲观光、城周采摘体验等一批农业休闲度假区,推出了土家咂酒、嘟巴、莼菜系列、黄连系列、土家花袜垫、西兰卡普等一批休闲农业旅游商品,打造了一批美丽休闲示范乡镇、村,黄水镇万胜坝村、冷水镇八龙村、中益坪坝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乡镇14个村22个点被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
农旅融合一体化,乡村振兴正当时。通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石柱正在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力前行。
链接》》
数说产业振兴发展路
●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8.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5元。201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2.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2元,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长11.2%、10.7%。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4亿元,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
●推进全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累计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4家,带动承包耕地、林地等资源性资产入股面积29988.8亩,实现资金变股金2558万元,农民变股东60066人;带动3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累计达到980.9万元、234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目前,全县近3万农户种植辣椒,基地面积10万亩,年产鲜辣椒8万吨左右,产业总产值5亿元。
●2020年,全县莼菜在地面积1.4万亩,产量1.23万吨,覆盖冷水、黄水、沙子、枫木等乡镇,涉及莼菜种植农户3000余户。
●2020年,全县黄连在地面积5.76万亩,年产量3000吨左右,覆盖冷水、黄水、沙子、枫木、中益等16个乡镇,涉及种植农户8000余户。
张亚飞 刘玉珮 黄伟 本版图除署名外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