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福(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到土家,一条木凳坐院坝。千里惦记山娃娃,问寒问暖踏实话。衣食住行总牵挂,挥手春风走进家……”这首《总书记到土家》之歌像涓涓细流,像春雨春风,滋润着土家儿女的心田。
自从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视察后,这块千百年来以贫穷著称的土地加快了精准扶贫的步伐。教育扶贫在原有的基础上精准发力,狠抓贫困学生精准识别、资助工作,强化结对帮扶工作,达到了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得起学”“上好学”的目标。
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我们来接你去读书。”县特殊教育学校汪峡老师看着精神异样的马小杰(化名)说。
11岁的马小杰身体瘦弱,看见来了人,面色紧绷,张大双眼打量着对方,满眼充满了恐惧,嘴里喃喃着:“不……不去!”
这个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常年蜗居在自己的家里,和外面事物没有接触,缺乏沟通交际能力。她的父亲肢体残疾,母亲智力残疾,是当地的建卡贫困户。虽然每月的低保金、残疾人补贴等救助保证了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但是她的学习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大家重视。
著名教育家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指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作为教育者,必须让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即使是精神残疾的马小杰也不例外,否则她的未来怎么办?
下路街道白鹤村驻村工作队与该街道党委政府多方思考,最终决定把她送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学校获知情况后,十分重视,派人数次去了解,然后根据她的情况,制定了特殊措施——先对她实行送教上门,每周星期五,老师们坐车去她家上课。她惧怕生人,每次看见老师来了,就迅速跑走躲起来。老师只好跟着跑,和她亲近,让她在一个地方安静地坐下,然后再着手教她认字。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看见老师来了不跑了,只是这种间断的学习对她获取知识的帮助不大。
只有到学校,融入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才行。
学校决定接马小杰到校学习。每学期她不仅享受了贫困人员教育补助,学校还安排老师每天接送,确保她人身安全。
马小杰刚来学校,一切都显得特别陌生,很不习惯,处处离不开老师。
“当当当……”放学了,要吃午餐了。
汪峡老师带着马小杰走进食堂。她一看在窗明几净的食堂里,端着装有五颜六色饭菜的餐盘和坐在餐桌上愉快进餐的学生时,急得一面嘴里“不、不……”地嘟囔着,一面返身拉着江老师往外走。汪峡老师被搞懵了,和她又比又划,交流了很久,才搞清楚了她要表达的意思。原来,她以为汪峡老师带她下馆子,她身上没有钱。
也许,她从没有见过这场面。如今全县各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在国家大力扶持下采取“4+X”供餐模式,将国家每天补助的4元与学生交的午餐伙食费“X”元(所有公办学校为2元,部分民办幼儿园为1.5-4元不等)打捆使用,向学生提供营养可口、搭配合理的完整午餐,午餐标准至少达到“两荤、两素、一汤和米饭”,部分学校还搭配了水果、营养丰富的牛肉、羊肉,真正做到让所有农村孩子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舒心。当江老师反复向她说明后,她才面带笑容,跟着重返食堂。
汪峡老师带着她排队,取饭菜,端着饭菜,像其他同学那样到有空位的桌子旁坐下,然后教她拿筷子夹菜、吃饭,吃完后又教她洗碗筷……一餐又一餐,老师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教她,让她慢慢学会自理自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不遗余力的培养、教育,这个孩子和当初汪峡他们第一次看见的马小杰判若两人,乱穿衣服、捡垃圾桶的食物吃、随处大小便等一些不良习惯没有了,不但学会数“1、2、3……9、10”,还学会了主动表达需求,不仅能够说吃饭、上厕所、唱歌等词语了,而且还学会了洗碗,学会了写字……
当精神残疾的马小杰进校后生活逐步走上了正轨时,就读于西沱中学的江丽(化名)却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
新学期开学了。3月1日晚上,13岁的江丽仍然没有来学校报到,班主任方继琼便拨通了江丽父亲的电话,向其了解情况,老江顿了几秒钟才说:“方老师,我不打算让她读书了。”
这完全出乎方继琼意料之外。她想了好几个原因,都没有想到是其父亲不让女儿上学,于是提高了声调,问道:“才读初一的孩子,你怎么就不让她读书了呢?”
对方理由充足,在电话里说了一大通:“方老师,我也想她读书啊!只是她的妈妈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开学前一周一直在忠县住院,现在转到了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唉!家里的积蓄早已花光了。医生说,她妈妈要赶快做手术,算下来还要花八万多,我都快愁死了。”他喘了一口气,显得有些无奈:“我现在69岁啦,她妈妈也64岁了,我们无能力,无法再供她读书了。”
方继琼知道,江丽不是老江夫妇的孩子。当年,老江在湖北省利川市打工时,捡到了一个弃婴,老江夫妇当时没有孩子,感觉这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对她爱如己出,便很快办理好了收养手续,决心把她培养成人。
“江爸爸,我知道你面临的困难,不过,你已经把孩子养这样大了,并且还学了一点儿文化知识。”方继琼用平和的声调劝慰道,“难道你忍心让她缺少知识,今后就像你们一样?”
电话那头静静的,只听得见呼吸声,很久才传过来有气无力的声音:“方老师,我们当然不愿意哟。没有文化知识,一辈子苦呀。她,她一个女孩子……”
“既是这样,为啥你还不让江丽读书,让知识改变她的命运?”
“可……可是,老师,我——我家……”
“江爸爸,不要犹豫了,没有翻不过去的坎,爬不上去的山!”方继琼见时机成熟,就说,“孩子的书本费、住宿费都是政府免了的。她的50元保险费我替她交,其余费用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有相应的资助政策,肯定会解决的。你无论如何让孩子来报名吧。”
搁下电话,方继琼立即向谭校长汇报了江丽的情况。
校长底气十足地说:“方老师,你处理得很好,她的困难,学校来解决。她家里的情况,学校出面,与县委、县政府联系,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县委、县政府、学校的帮助下,江丽重新回到了学校(两年来她共获得县里的兜底资助和生活资助、困境儿童关爱以及企业资助7267元,保障了她的学习和生活开支)。老江很是激动,带着满脸笑容的女儿找到方老师和谭校长,硬要孩子给校长、老师跪谢,二人赶紧制止。老江满是老茧的手握着谭校长的手说:“你们是恩人呀,不然,江丽又会和我一样,没有文化,只有去打工。她一个女孩儿,劳力不够,工作都不好找哟。”
“老江,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就是让他们今后不重走你们走过的路。”谭校长看着一脸激动的老江说,“为了让江丽这样的孩子上得起学,2015年以来,我们县精准资助了各类贫困家庭学生45万余人次,资助资金3.1亿元,县里的贫困生资助覆盖率达100%啦。今后,有什么困难,就找学校,找党和政府。千万不要动辄就不让孩子上学,孩子的学习比天大!”
最后,谭校长用左手拍着老江的肩膀说:“你要支持、鼓励孩子好学上进,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庭、改变家乡!”
“是!要得、要得!”老江眼里泪花闪烁。
一个都不能掉队
上课铃响了,和往常一样,黎茜茜老师拿着教案和课本走进教室,站定,双眼扫视了一下学生,王佳红的座位上怎么没人?黎老师问佳红邻座的同学,回答不知道;再问班干部,都说王佳红没请假,不知道她为什么没来。
王佳红是西沱中学的体育种子选手,她曾获得学校马拉松比赛初中女子组第二名,还是校排球队的优秀队员……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不但积极参与,而且每次还获得不错的成绩,可文化成绩一直在年级靠后。
如今,她怎么逃学了?
下课后,黎老师立即与她进行联系,但都未联系上。黎老师更加担心了,安排好学校的工作后,她启程按学籍上登记的地址找到了王佳红的家。黎老师走进陈旧的房屋,只见屋内家具寥寥无几,一片沉寂。正在怀疑是不是走错地方时,她不经意一转身,猛然看到角落处有人正埋头洗衣服。
她仔细一看,正是王佳红。
正在洗衣服的王佳红感觉到有人进屋来了,扭头用余光一扫,是黎老师!老师突然来访,她的心扑通扑通地跳,急忙停下洗衣,双手在水里荡了几下,返身,搓着还沾有泡沫的双手,几步走到老师身边,抽抽噎噎地说:“黎老师,我……”
王佳红的父母患有精神疾病,不仅生活无法自理,而且时常会做出伤人伤己的事情。她出生后,一直由年迈的奶奶照料……今天以前,不都是好好的吗,怎么就不来上学了呢?黎老师轻声问:“佳红,家里有事儿?”
“嗯……”
此时,瘸着腿的老奶奶闻声从屋内走出来,问道:“红红,是老师来了吗?”
“奶奶,我是佳红的老师。”黎老师回答,“她今天没有来上学,我特地来看一看。”
“唉,这孩子苦命呀!”奶奶说,“我都快80岁了,照顾不了红红几年了。家里现在全靠政府发放的救助金过日子。你看,我现在又摔断了腿,红红知道了就说要退学在家照顾我,给我做饭……”
听着奶奶的讲述,黎老师鼻子一酸,一肚子责备的话再也说不出来了。王佳红抬起头来,用右手背揩了揩泪水,不好意思地说:“黎老师,我不该这样……”
“你是个有孝心的孩子!”黎老师关切地说,“好好安排时间,尽量做到照料奶奶和上学两不误。”
“我提前给奶奶做好饭菜……放学回家再做其它家务……”王佳红回答道。
“好的,你把家里的事情尽量安排好,明天一早到学校来。”黎老师把王佳红拉进怀抱,强忍泪水,说,“佳红,你家里的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我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低头,越是贫穷越要往前冲,一定要让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
从此,黎老师就把王佳红当成自己女儿一样疼爱。一有空就跟她拉家常,关心她,给她买新衣服。渐渐地,王佳红的自卑被自强所代替。
原先只有体育比赛取得胜利后才在王佳红脸上出现的笑容,如今时常挂在她脸上了,与同学们其乐融融地学习、生活着。
当要退学照顾奶奶的王佳红回到学校学习了,而在校学习的马鲜艳却滑到了辍学的边缘。
“学习不上进,作文一个字不写。你能改变一下学习现状么?这还不算,晚上在寝室睡觉,一直讲话,影响了室友,一次次违纪……”谭地莲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导着面前的学生。
“嘿嘿!”性格开朗的马鲜艳没把谭老师的批评当回事儿,说,“老师,我努力了,就是学不进去。”
“放学后,不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和其他同学玩耍,这叫努力?”谭老师批评道。
“嗯……”她抓挠着脑袋,欲言又止。
马鲜艳是石柱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母亲早年因患癌症去世,父亲失联,曾由居住在乡下的爷爷养育,后来其爷爷过世了,只能到姑姑家生活。家境贫寒,成绩极差,各门学科都不曾及格,150分的语文学科几乎只能考到四五十分。谭老师知道了她的身世后,决定从解决她的贫穷入手。贫穷的现实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她的心是飘忽的,稍不留心,学习就有可能继续下滑,心理负担也会加重,就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思想,回到贫穷代际传递的老路。必须改变现状,才能让她安心学习。
谭老师把马鲜艳作为自己结对帮扶的对象,予以全面关注。首先向学校反映了该生的情况,学校当即研究,每学期给予“爱德基金”1250元的补助,与当地政府联系,给她办理了低保,让她的生活、学习有了基本保障。
马鲜艳变了,再也没有听见宿舍管理员反映她违纪了,学习状态也日渐好转,最近的一次语文考试,竟然得了98分。
谭老师很高兴,带领全班同学为马鲜艳获得的进步鼓掌。下课后,她突然走到谭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谢谢你,谭老师!我一定努力,今后去读职高,学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到时你来坐火车,我好好地给你服务。”
“又不是我一个人在帮助你。”谭老师收起教案,和她走出教室,笑着说:“马鲜艳呀,帮助你们这样的孩子的老师,你知道我们全县有多少人吗?”
马鲜艳摇了摇头。
“不算县教委的机关干部,每学期都有四五千老师和近1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
“哇,这么多贫困学生呀!”
“我们是全国的贫困县,由于缺文化、缺知识,世世代代传递着贫穷。我们老师就是希望每个学生上进好学,学有所成。所以,凭你的聪明劲儿,如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成绩一定斐然,不说北大、清华嘛,你至少应该把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作为目标。
马鲜艳脸上掠过一丝惊喜,带着坚定的眼神说:“那我去读师范……读西南大学……”
“好呀!到时争取回来当老师,我们就是同事了。”
“要得哈,”马鲜艳拉着谭老师的手,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