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
石柱 三联驱动 培育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高品质莼菜生产基地

驻村干部现场指导农业技术

驻村干部现场指导农业技术

中益乡华溪村村民陈朋夫妻俩从田间劳作归来 摄/龙泓

    如今的土家山乡,与往年不一般。中益乡乡村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村游”胜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黄水镇万胜坝村,万亩莼菜基地闻名遐迩;河嘴乡旗峰村,通过辣椒种植,每户平均年增收10000元……脱贫故事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致富剧本中,都活跃着一支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火车头”。自去年4月以来,石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亲临石柱视察重要指示,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继续保持驻村工作队稳定,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一年来,全县230个村(涉农社区)的222支驻村工作队(其中有8支驻村工作队合并派驻)、854名驻村干部奋战在第一线,正实现贫困村与非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

    一年来,通过推进党建与扶志深度融合,致力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为石柱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支部联建 锻造群众主心骨

    “第一次到村里开党员会,就感到压力很大。”谭祥华是中益乡光明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他在开党员会时看到当时有些涣散的党支部,倍感责任重大,“党建工作在光明村一直开展得很慢,甚至很多党员干部都不理解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给钱给物,不如建强好支部。”面对这种情况,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书以及村两委干部一起用最短的时间摸清症结,拿方案,在带领村支部一班人严肃村党支部党组织生活的同时,通过开展支部结对共建等方式,从制度建设入手,帮助村两委完善了议事规则、“三会一课”“三重一大”等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面貌焕然一新。

    支部强,则根基固。借此,光明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民生等方面制定了54个脱贫规划项目,并结合全乡“3+2”产业布局,成功将粮经作物比例由过去的9:1调整为1:9,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名符其实的产业村。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领头雁”作用,压实村党支部抓党建第一责任,让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光明村的蜕变只是石柱建强基层党组织的一个缩影。一年来,该县以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以培养后备力量为着眼点,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为突破口,正全面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实现转化提升。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85个贫困村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由50岁下降到41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36%;共计回引357名本土人才到村挂职,其中培养23名本村致富带头人,创办专业合作社7个,44名本土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无力、管理松懈混乱、组织生活不严、发展停滞不前、矛盾信访较多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产业联户 助推发展有长效

    “过去的双龙村种地效益低,满山是荒地,如今的这里处处是果林,满目花椒香……“在王场镇双龙村,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每个村民都交口称赞,不但群众高兴,村里的干部也自豪。

    过去双龙村是远近闻名的撂荒村,产业一直薄弱,驻村工作队到来之后和村两委摸清家底,制定了大力发展柑橘、花椒、百香果等特色产业计划,解决村里“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的问题。

    “我们根据村民致贫原因、劳动力构成、土地结构,在充分征求本人以及其亲属的意见下,为贫困户打造贴身产业发展方案。”据王场镇双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平介绍,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在充分征求群众、业主意见后,该村采取企业以资金、技术、管理入股,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立了“企业+村集体+农户”“土地入股固定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双龙村已发展晚熟柑橘3000亩,土地入股农户有300多户,其中贫困户97户;发展大棚百香果基地250多亩,土地入股农户有400多户,其中贫困户40户。同时,该村还引进其他业主在全村规模发展花椒460亩,土地入股农户有50多户。

    “百香果基地将为农户每年每亩固定分红650元,为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平均每人每月创造务工收入1300元左右,为村集体获得总利润的10%效益分红,预计每年保底效益分红5万元。”双龙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谋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壮大惠及更多百姓,双龙村的成功不是个案。一年来,该县积极发挥驻村工作队员联系广泛、思维开阔、资源丰富等优势,同村两委班子制定村规划,精准谋划长效产业发展路子,探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正有效推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石柱全县85个贫困村均有集体经济项目,其中70个村实现村集体有经营性收入,17个村超过5万元。

    干群联心 携手共建气象新

    “以前我总是抱怨命运不公,而不知自己努力,直到村里干部带我看好病,驻村工作队员不厌其烦做我的工作才真正感动了我,也改变了我。”华溪村曾经的因病致贫户陈朋说,以前他对村里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都是嘴上说说,吃不了苦,更别说带动贫困户致富。

    而现在,他不但把家里的土地入股了村里的集体企业,更承担了家门口公路的管护员公益岗位。

    “每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就有3000多元,加上公益性岗位、打工等收入,一年下来差不多接近4万元。”手里富了生活变了这只是一方面,在不少村民看来,陈朋更大的改变是精神面貌。过去消沉懒散的他,现在不但笑口常开,更是能在村里村外看到他充满干劲的身影——和村干部、驻村队员一起,挽着袖子、拿着锄头,与乡亲们并肩修路、架电线、引水……

    “现在我也是一名预备党员了。”陈朋说,他先后向党组织写了3次入党申请书,已于2019年10月发展为华溪村党支部预备党员。接下来他已经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和大家一起建设美丽的新家乡。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石柱把“精神扶贫”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三在村”优势,与村支委干部一同实施“志智双扶”工程,正切实使贫困群众打起精神、树起信心、增强本领。在增强“想脱贫、能脱贫”的底气上,以政策宣传开路,通过挂钩帮扶,点对点、面对面答疑解惑等方式,将中央、市委相关扶贫政策解读到位、传导到千家万户,重点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亲临石柱视察重要指示,让百姓吃上“定心丸”;同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贫困户自主脱贫树立“比、学、赶、超”的榜样;以“文化惠民”工程为基础,通过“阵地建设”让文化“驻村入户”……

    深化党建引领还有这些实招

    转作风,有为才有位

    坚持“责任倒逼、专项治理、领导带头、典型示范”多向发力,广泛深入开展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严格落实驻村干部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相关工作制度,大力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的精神。

    严考核,有位不可乱为

    成立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建立健全片区督导、协作监督、交叉监督等机制,开展全天候巡回督导、每季度综合督查,把脱贫攻坚纳入实绩考核并将考核权重确定为50%,实行市管领导、县级部门、乡镇(街道)、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量化打分、捆绑考核,确保责任落得了实、任务落得了地。

    数说脱贫攻坚成效》》

    贫困对象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17237户62434人脱贫,剩余未脱贫人口339户84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0.87%降至0.23%。

    政策兜底

    将2877户572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兜底,月发放低保金191.51万元,实施临时困难救助491人次298.6万元,实现所有人员不愁吃、不愁穿。

    住房安全

    改造危房189户,旧房整治提升6000户,新建集中安置点10个,逐户落实搬迁户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义务教育

    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1.3万人次6840万元,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99.96%,无一例适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基本医疗

    救助贫困病人12.04万人次3340万元,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自付比例9.87%,慢特病门诊合规费用自付比例10.25%,大病救治率、在家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均达100%。

    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46个,成立农村饮水协会197个,全县集中供水率达88.5%。

    重庆日报记者 刘玉珮 龙搏 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