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达人扶贫记

向学明(右二)正在筛选花

    “亲,有机花生还有货,您要多少呢?”“麻烦您确认一下收货地址,我马上给您打包发货。”入冬以来,大歇镇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向学明忙得不亦乐乎。平时每个月都要成交8000单左右买卖,临近春节,单子就更多了。他的电商事业如日中天。

    向学明是大歇镇双会村的一名党员,为了支持家乡脱贫攻坚,放弃了月薪过万的工作,从高薪主管摇身变成了家乡的电商扶贫带头人。

    2016年春节,在外打拼20余年的向学明回到家乡,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惊诧不已,马路变宽了,楼房变高了……然而,当他看到小时候嬉戏的田野一片荒凉,感到心痛不已。

    这年春节,向学成串门时,大伯递来了花生和精心准备的阴米茶,他觉得这些农产品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这些优质农产品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帮助农户增收实在可惜了。”他说,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村里只有常年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他想为家乡发展做点什么。

    方斗山脚下的双会村距县城约10公里,距沪渝高速公路大歇镇下道口1000米,盛产花生、胡豆、绿豆及各种蔬菜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放弃高薪回家乡

    2016年,全县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开展,向学明打算发展农村电商带动村民把农产品卖出大山。但他这一想法未得到妻子支持。“她认为家庭开支大,到这个岁数了,放弃高薪工作回家创业不划算。”向学明做起了妻子的思想工作。经不住他再三劝说,妻子最终答应了。

    就这样,向学明辞去了在外企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准备创业。

    “摸石过河”谋发展

    返乡第一年,向学明拿出积蓄创办了第一家网店——“象先生农庄”,收购村民的农产品,并在网上售卖。家里的卧室成了办公室,客厅成了农产品打包车间。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一家人辛辛苦苦一整年,效果并不理想。“未形成标准化的生产链、物流条件差、收购成本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经营散乱。”向学明说,“当时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道路。”

    得知秀山等区县电商产业发展得好,向学明便前往考察学习。

    2017年初,向学明又拿出15万元积蓄,在县商务委和县农业农村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大歇镇首个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一个集农产品仓储加工、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物流配送、培训孵化、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为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向学明组织全村农户交流产业发展经验,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明确了“以销定产”的逆向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发展黑花生、小米花生、糯玉米等特色产业。

    2017年底,向学明的电商产业已初具规模,存在的问题被逐一解决。找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途径后,一个新的点子又在他的心中萌芽了。

向学明与村民交流产业发展经验

    “架桥过河”促脱贫

    “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致使大部分土地撂荒。”向学明说,“我把村里的荒地整合起来,以季节轮种和林下套种方式种植蔬菜和水果,再通过电商服务站卖出去。”

    2017年,向学明在高杨村流转了几百亩荒地,开始打造“田间天猫”电商扶贫农产品基地。

    2018年春节期间,趁着村民都回家过年,向学明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向群众讲解土地流转、集聚发展的意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多数村民都入了股。

    2018年春耕时节,第一批土地开始种植,足足有500亩,其中,青脆李400亩、百香果100亩。向学明向记者介绍,农户以土地入股,前三年固定分红农户每亩300元、村集体每亩20元;从第四年开始,业主、农户、村集体以6:3:1实行效益分红。除了自建基地外,向学明的电商服务中心还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1300余亩,以“提供部分种子、种植技术、定价定产、上门收购”的保障服务,实现了农户种植、销售全程无忧,带动就业创业200余人,带动100余户300余人实现脱贫致富。

    2018年,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和232户村民签订种植协议,其中贫困户82户,带动户均增收4300元。今年,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和280户村民签订了种植协议,其中贫困户102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向学明说。

    一辆货车,一壶热水,喇叭里发出熟悉的吆喝声——向学明又出发了,走村串户,步履不止,带领着家乡的群众朝“小康”奔去。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