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绘锦绣 交通谱华章

石柱县站内整装待发的“和谐号”动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县城后河大桥。

石忠高速公路通车典礼。

石柱西互通与县城的连接路。

2013年12月28日,群众在石柱县站喜迎渝利铁路正式通车。

蜿蜒盘旋的乡村公路。

村民骑着摩托车行驶在升级改造后村组公路上。此段为石家乡三块石至背垭口农村公路。

石柱东互通。

    打开中国地图,石柱县的地理位置赫然入目:七曜山、方斗山两大山脉平行排列斜贯全境,横亘南北成为两道天然屏障,境内呈现出“两山夹一槽”的特殊地貌。新中国成立前,石柱的交通犹如古人所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我县构建起了内畅外联、互联互通、功能完善的“一环七射八联线”“四高一铁一港”交通网,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石柱,这个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冲出了茫茫大山,融入到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流中。

    “毛细血管”越布越密

    打造“一环七射八联线”公路网

    新中国成立之初,勤劳智慧的石柱人民凭着一双手、一把锄头、一把凿子、一根钢钎、一把锤头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手挖肩挑,用了一年时间就修通县城至丰都县高家镇的46公里公路,用了8年时间在崇山峻岭间修通县城至西沱镇78.3公里公路。

    公路建设以县城为圆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向四周不断辐射。尽管泥石公路“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却是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有了泥石公路,可以结束祖祖辈辈长途跋涉、肩挑背磨的历史。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交通建设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同步发展,一条条乡镇、村组公路延伸至广袤农村,让城乡之间往来更顺畅,把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期盼、对乡村振兴的向往串联在一起,铺就出一条条“民生路”“致富路”“希望路”, 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交通建设,铺下的是路,通达的是富。“山货进城、城货下乡”,越布越密的“毛细血管”为农村群众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果路未修好,再新鲜、再天然的绿色农特产品也运不出去,再壮美、再原生态的风景也无人来观赏。现在路通了,来旅游休闲的人多了,土货变成了俏货,家庭收入稳定增长……”日前,年近七旬的中益乡华溪村街上组已脱贫户马成兹,谈起村里4.8公里的乡村公路从3.5米扩宽到6.5米并油化后,给村里带来的诸多便利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在全县农村,发出马成兹老人这样由衷感慨的群众不计其数。

    阡陌绘锦绣,交通谱华章。截至2018年底,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4423公里,以县城为中心的“一环七射八联线”初步形成,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撤并村通达通畅率以及行政村通农客率4个100%目标,村民小组通达率达到99%,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85%,投放班线客车或“一点多线”客车333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A级。

    交通“动脉”纵横交错

    打造“渝东鄂西交通枢纽”

    如果把不断延伸的农村公路称为石柱交通的“次动脉”和“毛细血管”,那么穿境而过的沪渝、涪丰石、忠万(沿江)、石黔4条高速公路和渝利铁路、西沱港以及规划中的石柱机场,则是石柱交通的“主动脉”。

    时隔62年,回忆起第一次千回百转来石柱工作的情景,84岁的易先健老人感慨万千:“那是1957年,我从涪陵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石柱县工作时,先从涪陵坐船到丰都县高家镇住一晚,第二天再转车到石柱县城,短短100公里左右的里程辗转颠簸需要两天时间……”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来,全县55万土家儿女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征程中,信心满怀,豪情迸发,以不可阻挡的前行之势,镌刻下立体交通大发展的印记。

    2009年3月26日,沪渝高速南线(石柱至忠县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正式竣工通车,千百年来被崇山峻岭制约着交通发展的石柱土家山寨,终于实现了通高速公路的梦想。

    2013年11月15日,涪丰石高速建成通车,从石柱到涪陵仅需50分钟左右,旅客早已无法体会到易先健老人当年“人在囧途”的经历。

    2013年12月28日捷报再传,经过5年时间建设的渝利铁路正式通车。

    渝利铁路的建成,不仅结束了我县不通火车的历史,同时让全县交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天经过石柱县的动车有数十趟,直通北京、杭州、上海、南昌、重庆主城等全国数十个大中型城市。

    2016年12月9日,忠万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我县东进西出又添一条新通道。

    今年9月18日夜里,中铁二十局市政公司承建的石黔高速公路全线重难点工程——里头河大桥主桥顺利合龙,为2020年石黔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赢得了宝贵时间。时下,石黔高速公路各项目段建设如火如荼,全部工程完工后,从石柱到黔江车程将由现在的4小时缩短为1小时。

    从古至今,西沱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近年来,伴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黄金水道价值的凸显,我县正在大力打造西沱港和临港物流园区,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功能。

    忆往昔,看今朝,通过打造“一环七射八联线”公路网络和“四高一铁一港一场”的综合立体交通骨架,我县打造“渝东鄂西交通枢纽”的蓝图即将成为现实。

    交通优势变发展优势

    打造土家山寨亮丽“名片”

    交通运输是否快捷和方便,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修成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围绕打造武陵山区特色生态经济强县、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县、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发展目标,我县正致力于将交通发展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县先后建立有机绿色康养农产品基地36个,成功打造出“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莼菜之乡”等诸多亮丽“名片”,莼菜、辣椒、天麻、水稻等1.3万多亩有机示范基地通过国家验收,被评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大道如碑,山河为证。如今,纵横阡陌的农村公路把冷水露营基地、云中花都、黄水大风堡、油草河、千野草场等传统旅游景区,以及冷水八龙、黄水万胜坝等2个国家级休闲乡村旅游示范村,黄水、三河、冷水3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镇,南宾红星、中益坪坝等5个市级示范村连接起来,这些地方也因此走上了“产村相融、交农旅结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随着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推进,我县全面推进旅游公路的改造升级工作。如今,通往各景区的公路平坦宽阔、景色迷人,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到石柱有绿草地、大森林的天然氧吧去‘洗肺’,可放松身心、毫无杂念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已成为外地游客的共识。

    据介绍,2018年我县接待游客1062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4%。依靠“一环七射八联线”“四高一铁一港”的交通网,石柱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渐入佳境。

    大道之行竞风流,以路为弦奏华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交通事业发展,实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跨越,为铺就“康养石柱”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肩负着土家山寨腾飞梦想和希翼的交通建设者,又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高歌的伴随下,踏上了豪迈壮阔的新征程。(记者 隆太良)

    (所有图片为资料图片)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

  1. 华龙直播|攻防对垒!直击2019年重庆市网络安全攻防大赛决赛
  2. 【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改善激发企业活力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