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第一书记韦永胜
创办四点半课堂,探索教育扶贫新路

韦永胜帮助村民春耕。 通讯员 隆太良 摄

    韦永胜当过中学教师,从事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就任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第一书记前,他还是重庆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调研员。韦永胜没有想到,自己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还会对教育有更深的认知。

    他在坪坝村创办的四点半课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辅导作业、补课、托管之类。他一直坚信,这是“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为孩子走出大山铺路搭桥”。他说,教育的目标就是育人,为山里的孩子们打开那扇窗,实现“志”、“智”双扶。

    从帮助一个辍学女娃开始

    有句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用在“四点半课堂”的诞生上,也很贴切。2017年底,韦永胜第一次在坪坝镇石桥组召开群众大会,会后在对一位群众走访中,他了解到对方家中有个女儿辍学在家,极不情愿去附近的中学念书,不听话,性格内向,家人很担心。

    韦永胜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便自告奋勇,决定去做辍学女童的思想工作。

    韦永胜先作了自我介绍,尤其突出了教师身份。开始,这个十二三岁的女娃娃一声不吭。在韦永胜一番自我介绍以后,她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攀谈中,韦永胜了解到,女娃原本正在上学,可是中途生了病,原本答应帮她照看书本、课桌的闺蜜没履行承诺,还抽烟、喝酒、鬼混,她很失望,再也不想回到原来的学校。

    女娃打开了心扉,韦永胜立刻做起了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女娃被打动,重燃了上学的梦想,并认识到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多么愚蠢,最终重返校园。

    此后,韦书记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神通”被村民广为流传,开始有人找他,希望他帮忙教育一下孩子或帮孩子“看看作业”。

    四点半课堂不单单是补课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韦永胜的主要工作是带领村民脱贫攻坚。聚焦教育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对此,他也进行了再三思量。

    韦永胜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深知要彻底改变大山的面貌,教育是一条关键且具有长效作用的路径,“一个家庭,有哪怕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整个家庭面貌就变了。”

    然而,坪坝村面临的现实是:一部分留守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有部分缺失,“只管吃饱、穿暖,别说辅导作业,能否督促完成作业都不一定。”

    “也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的问题。”韦永胜决定在教育上多花点心思,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原单位重庆市教科院的支持。去年10月,在多方支持下,他们组织师资,利用坪坝村的活动室,办起了“四点半课堂”。

    “四点半课堂”现有专职教师一名,每天除了辅导家庭作业,还教授书法、美术、演讲等。只要有空,韦永胜也会去讲课,他还组织有技术的大学生、社会人士、有知识的志愿者来讲课,课程尽可能丰富。

    专职教师谭非是个有想法的人,除了预设的课程,也会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还坚持每天一次走访,让孩子们通过做家务和身体力行,明白更多的道理。

    “四点半课堂”也得到了坪坝村家长、学生的认可。韦永胜介绍,每天都有20多个学生。接下来,“四点半课堂”的课程还会进一步丰富,“优化课程体系,让孩子们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探索教育扶贫

    从诞生到发展壮大,韦永胜在将“四点半课堂”定义为“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为孩子走出大山铺路搭桥”。

    他觉得,这样的方式,意义不止在一个坪坝村,也是在探索教育扶贫。看着课堂上的孩子们一个个变得开朗、自信,热爱学习,知识变得丰富,更好地成长,他探索教育扶贫的信心更坚定了。

    “四点半课堂”还组织了一批批村小老师到主城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教学理念,并切切实实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韦永胜告诉记者,除了培训老师,他所在的重庆市教科院,还对中益乡小学和官田小学,从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校制度等方面指导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教育扶贫,争取发挥更大作用。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旭)

    韦永胜日记摘录

    2018年12月14日

    坪坝村四点半课堂是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为孩子走出大山铺路搭桥。

    2019年4月2日

    坪坝村四点半课堂,是山村孩子的精神家园。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

  • 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60多年前,他们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从此魂断异国、埋骨他乡。今天,祖国张开双臂,用最庄严的礼遇迎接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详细]

  1. 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完整环线
  2. 今晚8点重庆“3·15”网络晚会全城直播 全是你关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