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碧水盈盈,黄墙黛瓦。路边房前,红叶石兰、李树等苗木花卉正开得烂漫。近日,笔者来到石家乡安桥村,忍不住做几个深呼吸,沉浸在鸟语花香中。“现在村里的条件,不比城里差,周末好多城里人到此休闲旅游,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村民们都把这一切归功于美丽乡村建设。
安桥村的蝶变,反映了群众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强烈期许。近年来,石家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真正使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党建引领让群众动起来
“党员带头,坚持规划先行,整村推进,用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村委会主任刘巍告诉笔者,只要打开“村里”手机APP,村里的事情,足不出户就能全部知晓,而且不少无职党员和村民在上面认领岗位,承担起了村里的环境整治等任务。
“以前我们安桥村,道路坑坑洼洼,猪栏厕所建设杂乱无章,而现在我们村支“两委”干得有章法,村里的路、水、电、房以及亮化绿化美化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说起家门口的变化感到十分骄傲。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利用“村里”手机APP这个平台,实现了基层党建线上线下的融合,同时,借助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员作用,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
据了解,该村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由群众推选出德高望重的党员任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统筹协调建设中的各项事宜。如今,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不断扩展,不仅有优秀党员,也有普通百姓,大家融为一体,互相信任。在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的主持下,该村90%的农户签订了承诺书,群众筹资得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管护措施也得到落实。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民的素养也在逐渐提高,每天都要坚持打扫本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笔者采访中发现村庄内竟然无一点外露垃圾,家家户户庭院都收拾得整洁有序,村民种植的花花草草,点缀着村庄和庭院,给人一种清晰明静的感觉。
美丽经济让农民富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关键。因地制宜,才能激发活力;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 安桥村开始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近日,笔者沿着环村大道看到,很多游客在此踏青休闲,虽不是周末,但踏青休闲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现在村子环境越来越好,很多游客都来这里游玩,周末的时候人更多。”刘巍说。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变村貌,更要探索新路子。乡村旅游业在安桥村已初步发展起来。”村支书冉启奎说,除了已经建成的2000亩荷塘生态园、绝壁悬崖洞岩寨、望乡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全村还建设了休闲垂钓、果品采摘、苗木花卉观赏、农耕体验等10多处旅游景点,以此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宽阔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民们掰着手指细数现在的美好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子还能过成现在这个模样。”
据介绍,安桥村坚持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着力打造“一村一品”。该村在全市率先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现已流转土地2000亩,创建家庭农场3家,引进农业经营主体6家,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种植辣椒、糯玉米等,不断提升农产品经济价值。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村民共享建设成果,农旅融合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
文化传承让乡愁记得住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有些美丽乡村看起来美丽,但由于只注重表面环境整治,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看起来无精打采,没有魂。”冉启奎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他们不搞大拆大建,保持特色村寨原貌,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文化墙彩绘、文化小品点缀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他们还依托安桥村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底蕴,全力抓好土家锣鼓、乡贤、禅宗文化的传承、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的保护力度,成功创建了集旅游观光、水利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市级水利风景区。通过对传统文化、民俗进行挖掘,让久远的记忆重新清晰。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改变了人。美丽乡村建设最关键的一点,是建出了好民风,改变了乡村陈规陋习。”刘巍说,在修建街角小品的过程中,老百姓已由最初的“不支持”到现在的“抢着干”。
近年来,随着安桥村乡村旅游的兴起,乡风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深化中。村委会大厅里、景区的宣传栏里,“好人”事迹随处可见。以乡村“好人”冉云明为代表的“好人”精神,正成为安桥村文明发展的靓丽风景。这几年安桥村就涌现出6位“好人”,以好人为精神标杆,已经成为温暖、激励当地群众奋进的重要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面子美’,更要‘里子美’。文明乡风润人心,乡村旅游方能兴。”刘巍说。(通讯员 冉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