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托起贫困孩子的梦想

光华驻村工作队和学校老师动员失学学生冉菊平(右二)返学

    脱贫攻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县教委精准施策,坚持把教育当作最好的民生实事来抓,通过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健全资助体系、狠抓控辍保学、强化结对帮扶等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倾真情扶真贫,托起了寒门学子的上学梦。

    精准推动——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

    宽敞明亮的楼道,干净整洁的宿舍,整齐叠放的被条……走进王家乡小学的学生宿舍,让人眼前一亮。这个离县城偏远的乡村小学,全校377名学生,住校生就有126人。

    “最远的学生回家要步行11公里,以前每天上学放学回家非常困难,改造成寄宿制学校以来,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多了,学习成绩也进步明显……”王家乡小学校长聂炳河介绍说。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让“穷校”摘“穷帽”,加快推进“全面改薄”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县教委以义务教育均衡达标验收为契机,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科学合理布局校点,加大贫困村学校建设力度,极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

    自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8418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投入19615万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65所,投入3583万元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23所,投入35220万元新建中学1所、小学5所,投入资金174.1万元实施贫困村学校项目建设6个,为2017年11月顺利通过 “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打下了基础。

    精准施策——

    健全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

    开展教育资助,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让国家教育扶贫的雨露滋润到每一个贫困学子的心田。

    为确保资助对象认定准确无误,县教委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建立健全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与此同时,严格兑现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全县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每学期开学前,县教委下发文件,要求各校(园)根据学生申请材料,按照“重庆市贫困农户信息查询系统”精准识别,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台账。各校(园)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严格兑现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属国家、市级政策该免费的项目开学时一律免交,补助类资金严格按照要求发放。

    现年10岁的冉俊豪是王家乡小学四年级的一位困境学生,幼小时父母离异且母亲离家出走,随后父亲又外出务工一直处于“失联”状态,相依为命的爷爷今年上半年又不幸去世。

    “像冉俊豪这样的困境学生,每学期享受贫困生活补助,教育兜底资助和营养午餐三项优惠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困境学生能上学、上好学。”聂炳河介绍说。

    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贫困学生资助资金23692万元,资助各级各类贫困家庭学生352886人次,覆盖建卡贫困家庭学生43453人次。教育扶贫托起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精细落实——

    控辍保学确保教育有保障

    冉菊平家住王家乡光华村桂花组,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家庭经济困难,小学毕业后便在家务农。2017年9月,县教委驻光华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谭小红在进村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临溪中学校长沟通,让冉菊平顺利上了初中。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完成学业,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县教委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大走访,狠抓控辍保学工作,让失学辍学学生重返校园或展开送教上门服务活动。

    今年9月开学之季,全县义务教育学段失学和辍学学生有71人,经积极动员全部返校就读。与此同时,对全县111名适龄残疾学生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帮助残疾适龄学生接受教育,提高残疾学生义务教育成效。

    “通过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全县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88%,全县教育发展完全达到脱贫攻坚‘教育有保障’要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县教委副主任谭小文如是说。

    精准对接——

    “爱心”帮扶确保两个100%

    今年以来,县教委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先后抽调20名机关干部到王家乡3个贫困村、大歇镇2个贫困村驻村帮扶,驻村工作队员与县教委工作完全脱钩,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考勤,由驻地乡镇统一管理。

    县教委在派遣88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王家乡和大歇镇共308户贫困户的同时,组织全县教职工积极投入到结对帮扶工作中,共有3845名教职工与9868名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教师参与结对帮扶率达100%,对接贫困学生帮扶率达100%。

    为了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责任人的管理,县教委制定了《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和《脱贫攻坚帮扶责任人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使帮扶教师要用“爱心”去走访,用“爱心”去帮扶,让每个受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学校的关心,逐步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身心健康、活泼上进的新时代学生。

    “我虽然从小失去母爱,但是有学校领导和帮扶老师的关爱,我为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而欣慰……”已在临溪中学上初二的冉菊平由衷感慨道。(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