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五旬连农谋致富 拒绝救济靠双手

    

马培清料理黄连地

   清河村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境内,距黄水镇约30公里,距石柱县城约100公里。延绵起伏的山脉中,雪花纷飞;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车辆缓慢行驶;林中的黄连棚,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清河村是比较偏远的一个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几乎没有几块平地。多年来,正是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因地制宜,逐步发展起以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助推农户脱贫。

    一大早,记者来到了清河村青龙组五保户马培清家,56岁的马培清正在打扫自己家门前的卫生。“你们看,我的新房子修好啦!房子都是政府拿钱修好的,我已经搬到新房子来住着了。”说着话,老人领着记者走进他新盖好的房子里。只见农舍干净整洁,厨具、家具、农具摆放井然有序。“看!床什么的都给我买了,让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望着自己的新家,马培清掩饰不住自己的满足和自豪。

    马培清是村里的五保户,二十多年前父母去世,他就一直一个人生活。按常理,像他这样的五保户,每年都能拿到政策性补贴,本该舒舒服服在敬老院安度晚年,可他就认上了自食其力这个理儿,非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我身体硬朗,有手有脚,为什么要在敬老院里白吃白喝呢?现在政策这么好,我能自食其力,老了老了也要活一口气!现在房子也修好了,我还是想在这里种黄连,尽量把生活越过越好。”马培清说道。

    在马培清的带领下,大家来到黄连种植基地。马培清拿着特制的农具在地里“砍黄连”,“我的手不方便,人家都是剪黄连,我是用刀砍。一只手干起活来很不方便,但是总算能干活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原来,他两三岁就因为打针用药落下了残疾,他的右手日渐萎缩,五个手指只能卷曲着;右腿也不灵活,走路一瘸一拐的。现在只有左手能活动,就连正常生活都十分困难,更别提干活了。“那个时候的医疗水平有限,我的手和脚一直都是这样了。你看,我的两个脚都不一样,一个脚要粗一些,我的手也是这样。但是我要挣钱养家,我一定不能垮!”马培清一边撩起裤脚衣袖给记者看,一边对记者娓娓道来。“一般在9月到次年2月期间收黄连,才能保证块茎大、药效好。我要抓紧时间把黄连收回家,争取卖个好价钱。”马培清一边介绍,一边随手拔起一窝黄连。扒开根部的泥土,黄色的根状茎露了出来,这就是黄连。

    种植黄连也是非常辛苦的。黄连的生长与林伴生,一般分布在1200~l800米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怕高温和干旱。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搭棚遮荫。为在密林中开垦出种黄连的土地,要用柴刀对树枝一根根进行砍伐,再用锄头一点点挖出来平整土地,碰到一个大树桩,可能要忙碌半天时间才能连根拔出。由于马培清手有残疾,别人干半天的活,他也许要花上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

    凭着那一股坚定的信念,马培清不顾右手的不便,每天“泡”在地里,除草、施肥、治虫。“我从小就开始种黄连了,现在种得比较少一些,原来种得还要多些,一年最少都会种1亩多。”他笑着说,“这些黄连桩都是我自己一个手搭,都是我自己一个手做,全部是我自己做。他们栽两根,我就栽一根,只是说比他们要少一些。”

    在马培清的家里,记者看到一大堆的采收回来的黄连堆放在房间内。黄连要进入市场还必须得先“炕”,炕黄连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因为黄连很苦,期间会冒很大烟以及细小颗粒,要是进入嘴里,那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烤干的黄连根状茎似鸡爪状,表面微黄即可。马培清给我们算了笔账,“今年收了两三百斤,按照现在市场行情,能够卖1万多块。”

    除了种黄连外,马培清每年还种植一些蔬菜,养了十几只鸡。看着马培清整天忙里忙外,邻居告诉记者:“马培清这个人我们都很敬佩,他一个人,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他都在上坡干活。我们主动去帮忙,他都不要。他确实不等不靠不要。我觉得每一个残疾人都应该像他学习。”大家也都劝他,日子好了,别让自己太累,但马培清觉得,现在的扶贫政策好,要抓住这个机遇,努力脱贫致富,不能有点甜头就松懈了这股子劲。

    “我就把黄连种少一点,种点蔬菜什么的,买点粮食也花不了多少钱,就这样自己生活,反正我不到养老院去,现在路修通了,什么都方便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家里的房子也漂亮了,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马培清看着眼前宽敞明亮的小楼,整洁干净的客厅、厨房,让他乐得合不拢嘴。(记者 马瑗)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