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家门口享精神“大餐”

精彩的文艺表演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不久前,雨过天睛的西沱镇西山村文化广场一派热闹景象,由石柱飞龙歌舞团演员带来的舞蹈、小品、独唱、快板等精彩节目一一登场,观众的掌声、笑声、欢呼声在山村里久久回荡。这是我县开展以“康养石柱·魅力乡村”为主题的文化惠民送演进村服务活动的一个寻常剪影。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县通过政府采购,从全县民间艺术团体中选拔了8支优秀团队承担起了2018年的送演进村任务。到去年年底,这8个团队为全县242个村(社区)共送去456场文化演出,惠及群众22.8万人次。通过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配送到城乡居民身边,有效提升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便捷化水平,打通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群众“点菜” 政府 “买单”

    据县文化委党组书记、主任黄怀琳介绍,为将文化民生工程落到实处,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积极开展流动文化进村(社区)服务活动,大力推进精神文化扶贫工作,2018年,我县共安排资金96万元,通过政府公正、公平、公开招标,最终有8支有资历的专业演出团队成功入围并签订了演出协议。

    “演出‘不差钱’了,节目质量如何保证,如何满足老百姓胃口?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让群众自己‘点菜’。” 黄怀琳介绍说,各专业演出团队中标后,要拿出节目“菜单”,给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点菜”。 各乡镇(街道)在“点菜”时,都要征求群众意见,并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愿需求选择节目,最后演出团队到群众家门口进行演出。

    动态管理 保证演出质量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重点在演前、演中和演后的全程管理。为此,县文化委先后出台了《2018年“康养石柱·魅力乡村”送演出进村政府采购标准》《石柱县2018年流动文化服务进村工作实施方案》《石柱县流动文化服务进村送演出服务考核表》等运行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所有演出团队的节目内容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巴渝风”特色,弘扬社会主旋律,不得有低俗、媚俗、庸俗的节目及内容;每场演出必须要有1首以上中宣部推荐的全国第六批“中国梦”主题歌曲,有1首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有1个以上宣传我县脱贫攻坚的节目。

    演出前,各团队要制定演出方案,将演出时间、地点、联系人电话等相关信息上报相关管理部门;演出结束后,由演出团队上交当地村(社区)签字或盖章的演出回执单,并提供各类节目照片各一张;年终通过团队自评、主管部门实地考评和社会第三方评价对各团队进行综合考核,优胜劣汰,以动态管理的方式保证演出质量。

    “去年我们在西沱、河嘴、三益乡等10个乡镇共演出55场,每场时间保持在90分钟以上,只有节目内容好,演员认真演出,才能得到观众认可,保证团队不被淘汰出局。”石柱飞龙歌舞团负责人刘帮万如是说。

    精彩演出不断 群众满意点赞

    元旦前夕,冷水镇八龙村文艺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歌舞飞扬。演员们着装上阵,全神贯注进行表演,由于节目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舞蹈、独唱、小品、独奏等一个又一个接地气的节目精彩纷呈,不时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过瘾。观众们在座位上不停地欢呼、拍照、分享朋友圈……这些都是村民们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成效的最高褒奖。

    “看到这样精彩的节目,我很高兴,也很激动!”年过花甲的老大妈看完文化服务演出节目后激动地告诉记者,没想到在农村也能免费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节目。

    据介绍,自2014年以来,县文化委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 ,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农村建设,组织优秀民间文艺团队创作600多个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歌舞、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节目,将文化送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以前,我们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是面向县城或者人口相对集中的大镇大乡,触角难以延伸到偏远农村。”黄怀琳深有感触地说,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将文化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有效解决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问题,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