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残扶志 身残志坚

    信步滨河公园,偶尔听到美妙笛声。寻声而去,原来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青年正在吹奏,身上还挂着一捆待卖的笛子,发现有人注意,他便会停下来,一脸甜甜的笑。

    他叫马金华。笛子都是他自己亲手制作,卖笛子用来贴补家用。

    马金华家住石柱县龙沙镇中海村。那时,父母年富力强,中专机电一体专业毕业的他在十八冶工作,月薪3000多元,与邻里比较,他们的家境比较宽裕。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6月,一场火灾将马金华家的住房烧成一片瓦砾。马金华请假回家,父子俩爬上光秃秃的房梁查看情况,不料房梁折断双双摔落下来,父子俩就成了永远坐在轮椅上的重度残疾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原本美满的家庭一下坍塌,从此陷入了生活的重重困境,马金华被工作单位辞退,女朋友离他而去。在靠劳力吃饭的农村实在生活不下去,他们只有另谋出路,在县城一个待改造的棚户区租了一间阴暗潮湿的房子,暂时安顿下来。但怎么生活下去呢?一家人坐在一起发愁,父亲母亲猛然之间似乎老去了好多岁……

    他们不得已找到了县残联。

    了解到马金华家的实际情况后,县残联马不停蹄做了一系列工作:将马金华一家户口迁来县城,协调民政部门落实低保,协调有关部门申请了一套廉租房,并对廉租房实施了无障碍改造,还购置了部分家电。搬进新居的那天,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副县长带领县残联干部一起到场慰问,帮忙搬东西拿家什。一家人看着这一切,感动得满脸泪水却没能说出一句话来。

    可是马金华却并没因此而高兴起来。想着自己和父亲不是坐在轮椅上就是躺在床上,看着本来年纪不大的母亲因服侍爷俩而变得憔悴苍老,心里酸酸的。政府不可谓不关心,可是自己还那么年轻,一辈子就靠政府养着吗?一连数天,马金华坐着轮椅在院子空坝转圈儿,一言不发。母亲看在眼里急坏了,这孩子莫不是犯什么病了吧?终于有一天,马金华说:“妈,我出去一下,可能晚点回来,您别着急,我会回来的……”晚饭时间过了,正在其母亲担心会不会有什么事的时候,马金华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挂着一个挂包,手里拿着一节“竹棍”。奇怪的是,几天不言不语的儿子,脸上居然有了笑容。马金华说:“妈,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这几天我想到做笛子来卖的主意。这不,我去找了一个师傅,他会教我吹笛子,制作笛子……”

    数月的学习和练习,马金华制作的第一批笛子出炉,吹笛子也有了一定功力。于是,他每天乘坐轮椅出现在景色宜人的滨河公园,吹起了笛子,做起了买卖,成为公园又一道特别的风景。一些人出于对其遭遇和精神的感佩,即使不需要也忍不住买一支。这件事就这样还算顺利的干了起来。但是,受制于文化氛围和层次,笛子爱好者却并不多,每天卖出笛子有限。怎样才能卖出更多的笛子,成为一个新问题。县残联得知情况后,联系县商务局负责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一起到马金华家中开展电子商务指导,帮其制定网络营销计划,开设了网上销售店铺。

    马金华的生活开始忙碌了起来。他白天要在公园例行“演出”,晚上在家里电脑上查看订单,准备出货。还要利用空闲时间到处转转,尽量寻找一些免费的加工制作材料。他捡了许多燃放过的花炮筒子,经过修整加工,制作成漂亮的笛子套筒。本来并不宽敞的住房,因为堆放材料显得狭窄拥挤。现在,马金华每月有六七百元的收入。这个数字很小,但马金华很开心,不管在外还是在家,总是保持着一脸的笑容。马金华说:“通过做这件事,我打消了是否有勇气面对生活的疑虑。我不得不努力。况且,政府和残联都一直在关心着我。我相信做事贵在坚持,效益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不管生活有多难,我自横笛向天笑!

    一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吹奏完,马金华的脸上又展现出那标志般的灿烂微笑。这笑,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笑,蕴含着挑战命运的勇气与自信。(通讯员 小城春秋)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